【運科竹愛科普|📚 全球專家重磅發表:肥胖是一種疾病?如何重新看待健康風險?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全球專家重磅發表:肥胖是一種疾病,如何重新看待健康風險? 💡


肥胖已成為21世紀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戰,其影響範圍不僅局限於個人的健康,還深刻影響社會和經濟結構。然而,現有以 BMI 為基礎的肥胖診斷標準,無法準確反映體脂肪過多對個人健康的實際影響,導致臨床醫療和政策制定在應對肥胖時面臨諸多局限。



基於此,《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Commission)集結了全球58位與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相關的專家,涵蓋多個醫學領域與國家,其中包括患有「肥胖」(obesity) 的患者,以確保患者的觀點得到充分尊重與納入。在臨床醫學教授級權威如 Francesco Rubino、David E. Cummings ,和 John P. H. Wilding 教授的主導之下,這項研究致力於重新定義「肥胖」,並制定科學且具實用性的臨床診斷標準,以期提升醫療決策、治療優先排序,以及公共衛生策略的制定效率。

該研究當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臨床肥胖定義,將其視為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明確指出肥胖可能導致器官功能異常甚至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委員會建議從診斷方法到政策實施,全面改革現有肥胖管理模式,以科學實證證據為基礎,打破社會對肥胖的偏見與污名化。

這份報告不僅關注臨床醫療領域的細化問題,更著眼於促進政策改進與公共健康倡議,為解決肥胖問題提供了一個綜合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運科竹邀請您深入了解這項重要研究,與運科竹共同探索如何以全新視角應對肥胖挑戰,開啟更健康、更平等的未來。

當前盛行的:以 BMI 為基礎的肥胖測量方法,很有可能會低估或高估體脂肪含量,這是因為BMI並沒有辦法區辯肌肉與脂肪的比例,且無法提供個人健康的充分資訊,這削弱了以醫學為實證基礎的健康照護與政策方法。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試圖將臨床「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狀態,其性質類似於其它醫學專業中的「慢性疾病」,起源於過多體脂肪可能對身體器官和組織功能的影響。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的具體目標是建立疾病診斷的客觀標準,以協助臨床決策、治療優先順序的制定,以及公共衛生策略的規劃。為此,58 位來自多個國家和醫學專業的專家共同討論了現有證據並參與共識發展過程。其中,也包括具有肥胖親身經歷的患者,以確保患者的觀點得到考量。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由過多體脂肪作為主要特徵的狀態,可能伴隨或不伴隨異常的脂肪分佈或功能,其成因是多因素的且尚未完全理解。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並且將臨床肥胖定義為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特徵為由於過多體脂肪引起的組織、器官或整個個體功能的改變,或多種情況的結合。「臨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可能已經導致嚴重的器官損傷,造成改變生活甚至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例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腎衰竭)。我們將「臨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定義為:一種過多體脂肪,但其它組織和器官功能仍保留的狀態,其罹患臨床肥胖和其它非傳染性疾病(例如: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和精神障礙)的風險一般較高,且變化不一。

雖然死亡率和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風險,會隨著脂肪量的增加而呈現正相關,但我們出於臨床和政策相關的考量,區分了臨床前期肥胖和臨床肥胖(即:分別屬於健康樣態與疾病樣態)。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建議 BMI 僅用作群體層面健康風險的替代測量工具,用於流行病學研究或篩檢,而非作為個人健康的測量指標。應透過直接測量體脂肪(如果可行的話),或至少一項人體測量學當中的身體測量指標(如:腰圍、腰臀比,或腰圍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並配合 BMI來使用經驗證的方法和適合年齡、性別,及種族的臨界值來確認過多體脂肪。在 BMI 非常高的情況下(即 >40 kg/m²),可以十分務實地假設為具有過多身體脂肪,無需進一步確認。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委員會並進一步建議,已確認肥胖狀態(即具有過多身體脂肪者,不論是否伴隨器官或組織功能異常)應接受臨床肥胖的評估。臨床肥胖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主要標準之一或兩者:由於肥胖導致的器官,或組織功能減退的證據(即:顯示一個或多個組織,或器官系統功能異常的徵兆、症狀,或診斷檢查結果);或反映肥胖對行動能力或其它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如:洗澡、更衣、如廁,與進食)具體影響的重大年齡調整後限制,或兩者兼有。

患有臨床肥胖的者,應接受及時、臨床實證醫療證據的治療,目標是改善(或在可能時緩解)臨床肥胖的表現,並防止進一步器官損傷。患有臨床前期肥胖的人應接受基於證據的健康諮詢、健康狀況的持續監測,以及在適當時採取減少發展為臨床肥胖,和其它肥胖相關疾病風險的介入措施,根據個人個別化健康風險程度進行調整。政府政策制定者和衛生醫療機構,應確保患有臨床肥胖的個體,能夠公平地獲得現有的基於證據的治療,並針對作為針對慢性和可能危及生命疾病的適當措施。


行動呼籲:從運動開始,重新定義肥胖管理的未來


從這篇委員會共識來看,肥胖不僅僅是體重的問題,更有可能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對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然而,近代運動科學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曙光:「運動」作為非藥物的介入方法,已被證實在肥胖以及體重管理中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無論是改善體脂肪含量、提升心肺功能,還是增強心理健康,健身運動都能帶來全面性的益處。

對於肥胖患者而言,開始運動並不意味著追求極限,而應該是從量身訂製的運動方案開始,例如:結合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與逐步增加的阻力訓練。這種方法既能降低受傷風險,也能讓運動變得更有趣且可持續。同時,循序漸進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基礎代謝率,從而幫助長期控制體重。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運動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insulin sensitivity ),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肥胖相關的併發症具有預防和管理作用。

運科竹作為運動科學與健康科學的倡議者,誠摯呼籲每位想要改善健康的個人:現在就動起來!其實,您不需要馬上加入健身房,甚至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就從每天幾分鐘的步行開始,甚至從中斷久坐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都是邁向健康的重要一步。同時,運科竹也鼓勵大家尋求專業運動指導,例如:運動科學研究學者,或者是臨床運動生理師的協助,來制定符合您目前身體狀況的個別客製化運動計畫。

運動改變的不僅僅是體型,更是健康與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級。肥胖並不可怕,只要行動起來,您也可以掌控自己的健康未來。現在就踏出第一步,與我們一起邁向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參考文獻

Rubino F, Cummings DE, Eckel RH, Cohen RV, Wilding JPH, Brown WA, Stanford FC, Batterham RL, Farooqi IS, Farpour-Lambert NJ, le Roux CW, Sattar N, Baur LA, Morrison KM, Misra A, Kadowaki T, Tham KW, Sumithran P, Garvey WT, Kirwan JP, Fernández-Real JM, Corkey BE, Toplak H, Kokkinos A, Kushner RF, Branca F, Valabhji J, Blüher M, Bornstein SR, Grill HJ, Ravussin E, Gregg E, Al Busaidi NB, Alfaris NF, Al Ozairi E, Carlsson LMS, Clément K, Després JP, Dixon JB, Galea G, Kaplan LM, Laferrère B, Laville M, Lim S, Luna Fuentes JR, Mooney VM, Nadglowski J Jr, Urudinachi A, Olszanecka-Glinianowicz M, Pan A, Pattou F, Schauer PR, Tschöp MH, van der Merwe MT, Vettor R, Mingrone G.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an 9:S2213-8587(24)00316-4. doi: 10.1016/S2213-8587(24)00316-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824205.



如果您覺得本次分享內容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聯絡資訊 ★★


🟦 微小起心動念,將有莫大改變!小額捐款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

http://tinyurl.com/3jan2d46


🟦需統編者,請改點下面連結,可輸入統一編號!

https://tinyurl.com/mhdsjctr



🟨 自媒體經營:以「我是運科竹」為關鍵字搜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yesimsportscientist8642/about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oachsteveperformanc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LovesWorkout/

▌SubStack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substack.com/

Podcast 頻道 : Sound on, Apple Podcast, 以及 Google Podcast,均為「我是運科竹」。


🟪 文章創作:

▌Vocus 方格子文章創作:https://vocus.cc/user/61d96b17fd89780001e2c067

▌Medium 文章創作:https://medium.com/@coachstevetw


🟦 個人網站:

▌Website: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wordpress.com/about/

▌CV website: https://lunacysaint.github.io


🟨 需要公益演講、商業合作,或者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事宜,請電郵聯繫!

▌E-mail : isame4@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運科竹!
43會員
297內容數
想知道運科竹如何安排自己的訓練嗎? 這個專題分享運科竹平常的訓練過程,以及相關訓練的心得還有影片,讓更多人了解如何更有效率的進行訓練!以及目前最新運動科學研究現況!
我是運科竹! 的其他內容
2025/04/22
📊 運動時我們的呼吸系統有多厲害?從肺部生理學看人體如何應付運動挑戰! 當我們在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打球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呼吸會自然加快?而且,明明身體負荷這麼大,為什麼大多數時候我們卻不會感覺到缺氧?這背後其實是一套極為精密且強大的生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4/22
📊 運動時我們的呼吸系統有多厲害?從肺部生理學看人體如何應付運動挑戰! 當我們在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打球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呼吸會自然加快?而且,明明身體負荷這麼大,為什麼大多數時候我們卻不會感覺到缺氧?這背後其實是一套極為精密且強大的生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4/18
在力量訓練的世界裡,多樣性和精確性相當重要。今天,我想分享我最近使用兩個強效下肢訓練動作的經驗:Zurcher Bulgarian Split Squat 或者叫做 Rear foot-elevated split
Thumbnail
2025/04/18
在力量訓練的世界裡,多樣性和精確性相當重要。今天,我想分享我最近使用兩個強效下肢訓練動作的經驗:Zurcher Bulgarian Split Squat 或者叫做 Rear foot-elevated split
Thumbnail
2025/04/15
今天報告完創業計劃書後,心裡其實有種複雜的感受。一方面是鬆了一口氣,畢竟這段時間為了構思整體架構、蒐集資料與準備簡報,花了不少心力;但另一方面,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內在的體悟,特別是關於創業和我現在正在進行的博士班學習之間,意外地發現了許多共通點。
Thumbnail
2025/04/15
今天報告完創業計劃書後,心裡其實有種複雜的感受。一方面是鬆了一口氣,畢竟這段時間為了構思整體架構、蒐集資料與準備簡報,花了不少心力;但另一方面,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內在的體悟,特別是關於創業和我現在正在進行的博士班學習之間,意外地發現了許多共通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從2013年美國醫學會將肥胖視為獨立的一種疾病後,對於肥胖的病人在臨床上醫生都會去注意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狀況(例如:血糖、血脂肪、腰圍、血壓等),因為這些疾病前期的狀況被認為與肥胖有高度相關,而且也會增加後續心臟及代謝疾病風險。然而當時對於肥胖這個疾病的整體風險描繪與建議的處置都還有許多模糊之處。
Thumbnail
從2013年美國醫學會將肥胖視為獨立的一種疾病後,對於肥胖的病人在臨床上醫生都會去注意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狀況(例如:血糖、血脂肪、腰圍、血壓等),因為這些疾病前期的狀況被認為與肥胖有高度相關,而且也會增加後續心臟及代謝疾病風險。然而當時對於肥胖這個疾病的整體風險描繪與建議的處置都還有許多模糊之處。
Thumbnail
肥胖是當今全球最普遍且複雜的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定義為影響多重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臟、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等。肥胖與超過195種併發症有關,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都是共同的危險因子。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肥胖治療也不再僅限於生活方式改變和飲食控制,現代醫療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
Thumbnail
肥胖是當今全球最普遍且複雜的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定義為影響多重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臟、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等。肥胖與超過195種併發症有關,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都是共同的危險因子。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肥胖治療也不再僅限於生活方式改變和飲食控制,現代醫療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
Thumbnail
體重過重、肥胖已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重視與關注的議題,體內脂肪濃度過高,往往會造成人體會有許多負面影響。例如:血液中脂肪濃度過高、高血壓、糖尿病、體內氧化壓力與抗氧化能力失衡、免疫系統失調、記憶力減緩等問題,進而影響我們的生、心健康。
Thumbnail
體重過重、肥胖已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重視與關注的議題,體內脂肪濃度過高,往往會造成人體會有許多負面影響。例如:血液中脂肪濃度過高、高血壓、糖尿病、體內氧化壓力與抗氧化能力失衡、免疫系統失調、記憶力減緩等問題,進而影響我們的生、心健康。
Thumbnail
別再當「大腹翁」,腰圍過粗要小心!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疾病的前身是一個常見的疾病現象,它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過粗的統稱,為健康危險訊號,而這些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也大大增加,為了您的健康,要重視自身腰圍尺寸,濟民中醫減肥瘦身診所,著重調理體質,讓新陳代謝功能正常化,有助於燃燒脂肪、調控食慾,減少
Thumbnail
別再當「大腹翁」,腰圍過粗要小心!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疾病的前身是一個常見的疾病現象,它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過粗的統稱,為健康危險訊號,而這些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也大大增加,為了您的健康,要重視自身腰圍尺寸,濟民中醫減肥瘦身診所,著重調理體質,讓新陳代謝功能正常化,有助於燃燒脂肪、調控食慾,減少
Thumbnail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 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Thumbnail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 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Thumbnail
衛生署曾提醒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本所濟民減肥減重中醫師表示想瘦身減肥減重者採取具有效的要訣為...
Thumbnail
衛生署曾提醒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本所濟民減肥減重中醫師表示想瘦身減肥減重者採取具有效的要訣為...
Thumbnail
BMI就是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高、體重有關。身高變化不大,而體重之變化如沒有適當加以控制,對於個體身體健康狀態之影響甚鉅,不可不慎。
Thumbnail
BMI就是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高、體重有關。身高變化不大,而體重之變化如沒有適當加以控制,對於個體身體健康狀態之影響甚鉅,不可不慎。
Thumbnail
最近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统计数字,大约有 5800 万男性和女性超重;大约四千万人肥胖;大约有 300 万人病态肥胖。另一项研究表明,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十分之八的人超重。 超重和肥胖一直是许多成年人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仅在美国,肥胖人口就急剧增加,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风险案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Thumbnail
最近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统计数字,大约有 5800 万男性和女性超重;大约四千万人肥胖;大约有 300 万人病态肥胖。另一项研究表明,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十分之八的人超重。 超重和肥胖一直是许多成年人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仅在美国,肥胖人口就急剧增加,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风险案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飆升的肥胖率成為另類亞州之冠。在2016至2019年間,有高達47.97%成年人的體重超重了,其中還有約20%屬於「肥胖」等級,至少有350萬人需要控制體重。千萬別沉浸在別人的「甜言蜜語」和自己的「自我安慰」裡,唯有數據不會騙人,面對現實才能改變,即使現實是如此的殘酷……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飆升的肥胖率成為另類亞州之冠。在2016至2019年間,有高達47.97%成年人的體重超重了,其中還有約20%屬於「肥胖」等級,至少有350萬人需要控制體重。千萬別沉浸在別人的「甜言蜜語」和自己的「自我安慰」裡,唯有數據不會騙人,面對現實才能改變,即使現實是如此的殘酷……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疑問,就是為什麼怎麼吃都不胖,或者怎麼運動都不瘦,這是上天給予的資本嗎?其實答案並非如此,也許體質會占了一定的成分,但有沒考慮過其實是方法的問題呢?想增重或者減肥的朋友,你需要的其實是一份科學的身體健康檢查。 體重過輕過重都不好 不要以為只有過重才是危害,其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朋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疑問,就是為什麼怎麼吃都不胖,或者怎麼運動都不瘦,這是上天給予的資本嗎?其實答案並非如此,也許體質會占了一定的成分,但有沒考慮過其實是方法的問題呢?想增重或者減肥的朋友,你需要的其實是一份科學的身體健康檢查。 體重過輕過重都不好 不要以為只有過重才是危害,其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