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愛與人爭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前老師說過,我有一股「爭執的能量」,當時不太明白。我可是個一旦忍不了,就直接斷聯的INFJ,怎麼會跟別人爭執呢?!

直到最近工作上反覆發生類似的事,才讓我發現到,我還蠻容易讓自己陷入爭端中。

事件的發生都差不多:來詢問的民眾有一些奇怪的地方,要嘛是製造假債權,或是有投機、僥倖的一面。我明明都知道他言行怪異的地方了,還一直詢問「你剛剛這裡好像不太對喔,你要不要自己算算看」。對方有時心虛,便開始大聲嚷嚷,為自己叫冤,而我就更大聲地跟他解釋,想要教訓他。

彷彿被一股能量推著,不知不覺就進入了與人爭執、大聲訓話的情境,直到老闆跑出來緩頰,按住我的手要我不要激動,然後要當事人自己想幹嘛變幹嘛,我才發現「天啊!我怎麼又進入這種狀況了呢?!」。

原本就是有問題的人才會三天兩頭跑法院,我又要揪著他的對錯不放,對方當然會惱羞。

索幸,現在覺察到自己愛教訓人的一面,這兩天又遇到類似的情境的時候,就比較能夠克制自己了。這就是進步!

謝謝宇宙透過無數次的事件提醒我,讓我能夠更認識自己,也給予我能夠調整的空間。

這世間所有的功成名就,不過都是「往外」的道路,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能夠被複製與仿照;而「往內」的道路,其實才是最難的,沒有標準答案與固定的路徑,但只要有一顆願意對自己感到無限好奇的心,就有可能走出一條路來,通向真實的自己。 在此分享個人跟著@numa.sprititualfield學習靈性、了解自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完年開工才第三天,辦公室已經來了三次救護車。看著同事一個一個被擔架抬走,莫不心驚膽跳。明明稍早前才通過電話的,又或者還在開庭的,怎麼就倒下去了呢?!大概是因為大環境真的變得很差,往來的民眾出現言語偏激、極度不理性的情形也更甚以往。要在這樣的職場環境工作,還要保持身心靈平衡,非常不容易。也許
睡前看見家人身體不適,於心不忍,我靜下心裡問自己,可以如何透過精油來幫助他。爾後,建議他在腹部塗抹玫瑰精油、脖子和人中塗抹薄荷精油,頭部則擦上橘子精油按摩,佐以深呼吸,應該會覺得好一些。完事後,準備要入睡,我才突然意識到,啊不是,此刻我也正在脹氣,我怎麼都沒想說要如何幫助自己呢?!居然就這樣放任
工作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時,民眾稱讚我解釋得很清楚,反覆說遇到我真幸運;下一位來卻說我真的不行,講得他都聽不懂。幫他影印時墨色稍淡,便揚言要告我。每天在這種兩極中度日,情緒像是坐海盜船,魂都不知道被晃到哪裡去了。面對這種環境,保險之見,是完整清晰的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良善,也看見自己可鄙
今年過年,不知什麽原因,可能單純就是看得厭煩了,家人們終於願意將擺放許久的書一一取下、擦拭,準備運到城市中的二手書店販賣,售得的價錢再捐出做公益。其實,一間房子的擺設正能夠反映出一個家的狀態。我們家確實如同家裡那些塵封的書一樣,能量感覺很沉、不太流動。明明家裡空間也不小,但是雜物的堆積已使得生活
身旁的人有時會稱讚我很有自省能力。但我深知,在我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常常會說「我沒有錯!」,以及「為什麽我已經做到這樣了還要被挑剔?!」。表面上如此努力的自省、努力學習調整自己,其實是因為真的很害怕被批評。為了讓人閉嘴,所以我努力做得好,假使做得不好,要罵也是我得先罵自己。
以前聽老師說,痛苦是一種祝福,並不是真的很能夠理解,只是大略領會到,人只會在痛苦的時候,願意反省面對自己。最近自己在外在已經比以前穩定很多,忽然感覺到自己向內學習的意願變低很多。上課、諮詢的時候,比以前更容易感到有情緒,也漸漸地感受到向內學習的壓力。以前靈性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每週的上課和諮詢是
過完年開工才第三天,辦公室已經來了三次救護車。看著同事一個一個被擔架抬走,莫不心驚膽跳。明明稍早前才通過電話的,又或者還在開庭的,怎麼就倒下去了呢?!大概是因為大環境真的變得很差,往來的民眾出現言語偏激、極度不理性的情形也更甚以往。要在這樣的職場環境工作,還要保持身心靈平衡,非常不容易。也許
睡前看見家人身體不適,於心不忍,我靜下心裡問自己,可以如何透過精油來幫助他。爾後,建議他在腹部塗抹玫瑰精油、脖子和人中塗抹薄荷精油,頭部則擦上橘子精油按摩,佐以深呼吸,應該會覺得好一些。完事後,準備要入睡,我才突然意識到,啊不是,此刻我也正在脹氣,我怎麼都沒想說要如何幫助自己呢?!居然就這樣放任
工作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時,民眾稱讚我解釋得很清楚,反覆說遇到我真幸運;下一位來卻說我真的不行,講得他都聽不懂。幫他影印時墨色稍淡,便揚言要告我。每天在這種兩極中度日,情緒像是坐海盜船,魂都不知道被晃到哪裡去了。面對這種環境,保險之見,是完整清晰的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良善,也看見自己可鄙
今年過年,不知什麽原因,可能單純就是看得厭煩了,家人們終於願意將擺放許久的書一一取下、擦拭,準備運到城市中的二手書店販賣,售得的價錢再捐出做公益。其實,一間房子的擺設正能夠反映出一個家的狀態。我們家確實如同家裡那些塵封的書一樣,能量感覺很沉、不太流動。明明家裡空間也不小,但是雜物的堆積已使得生活
身旁的人有時會稱讚我很有自省能力。但我深知,在我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常常會說「我沒有錯!」,以及「為什麽我已經做到這樣了還要被挑剔?!」。表面上如此努力的自省、努力學習調整自己,其實是因為真的很害怕被批評。為了讓人閉嘴,所以我努力做得好,假使做得不好,要罵也是我得先罵自己。
以前聽老師說,痛苦是一種祝福,並不是真的很能夠理解,只是大略領會到,人只會在痛苦的時候,願意反省面對自己。最近自己在外在已經比以前穩定很多,忽然感覺到自己向內學習的意願變低很多。上課、諮詢的時候,比以前更容易感到有情緒,也漸漸地感受到向內學習的壓力。以前靈性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每週的上課和諮詢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職場中的人際衝突常令人感到壓力,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衝突風格?本文分享TKI衝突解決模型,探討競爭型、合作型、退讓型、逃避型和妥協型,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覺察以促進自我成長和改變。瞭解衝突模型的內在反應歷程和建構性衝突的重要性。文章結尾有實戰工作坊邀約。#溝通必修課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職場中的人際衝突常令人感到壓力,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衝突風格?本文分享TKI衝突解決模型,探討競爭型、合作型、退讓型、逃避型和妥協型,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覺察以促進自我成長和改變。瞭解衝突模型的內在反應歷程和建構性衝突的重要性。文章結尾有實戰工作坊邀約。#溝通必修課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