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十三篇题注】「亚萨的诗。」
亚萨(诗五○的脚注)从恶人与义人不同的结局(15-28节),找到恶人为何昌盛(1-14节)这个令人不解之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首教导的诗,主题与《约伯记》相似,讲义人与恶人的命运,为何恶人兴旺而义人反受苦。卷三以本篇为首,和以第一篇为全本《诗篇》之首,用意大概相同,二者同属“智能文献”,教导年轻一代怎样生活和思想。成诗时期难确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被掳回归后。
信心在罪恶世界更加成长。73-83篇由亚萨所写。亚萨与大卫同时代,是圣殿颂赞神的首席乐师(代上25:1)。本诗极其鲜明地指出两种价值观。一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 ;另一是以欲望为中心的世俗主义。亚萨夹在两种价值观间倍受煎熬,终于在圣所领悟到追逐世界的恶人结局如此悲惨,开始恳切祈求神律法的引领。诗人阐明,不认识神,人即使亨通也必归于徒然;相反,亲近神的人,假使遭到苦难,也是蒙福之人。
一、善与恶结局的比较(1-28)
这是一篇智慧诗。诗人的疑团:他不明白为甚么那些残暴的恶人事事如意,飞黄腾达,有钱有势,年富力强,享尽人间最好的福乐;反观敬畏神的人(包括他自己)却是处处碰壁,时时遇难。这样,神的公平在那里呢?公义的神去了那里?为何神不按祂的话恩待忠于祂的人呢?诗人所获得的答案:在神的光照下,他明白自己不应以人拥有多少财富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些有财有势的恶人必要灭亡,他们的富贵荣华必要烟消云散,一切成空,有如「南柯一梦」。另一方面,敬畏神的人所拥有的乃是神自己,能与神同在比一切都更宝贵,惟有神才可以满足人心。
【诗七十三1】「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
「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指在思想和行为上向神尽忠、得享福祉的以色列人(二十四3-4)。「清心的人」原文是「心思纯净的人」,就是那些专心注目神的人,他们一心「思念上面的事」(西三2)、心无旁骛,所以不容易被地上眼见的环境所迷惑、困扰。诗人是嫉妒之后又回来,如果是内心纯粹的人,就省去那种内在的煎熬痛苦,但获得的却是一样的结论。
【诗七十三2-3】2「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3「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失闪、滑跌」指在真理的正直道路上失足,诗人看见恶人情景(3节),几乎信心尽失。「心怀不平」:原文是「嫉妒」、「激起嫉妒的怒气」。「我的脚几乎失闪」:圣徒不再仰望神,只注视恶人的亨通,心怀不平,自然会跌倒。那时,圣徒会将属世的暂时祝福视为最高价值。应当留意,这样的祈福信仰在现今教会反而占上风。
【诗七十三4】「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
虽然有许许多多的恶人死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疼痛或惊慌,但是我们也知道,有许多真正反对神的人,到了死的时候,他们也实在痛苦。他们末了的话,显出他们的惧怕恐怖,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有许多人刚强的时候,毁谤神的救恩,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惧怕恐怖,战战兢兢的进到阴间去。另外有一些生存时虽然不怕神,用了许多毁谤的话,但是到末了会虔诚认罪悔改。神是何等的恩待那些反对他的人啊。
【诗七十三5】「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
「别人」:意思都是一般人、普通人。信徒多经患难、逼迫,但是我们的安慰,就是在那些痛苦之中,有神与我们同在。我们这些“至暂至轻的苦楚,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照这样来讲,原来我们现在的痛苦,或者逼迫,或者患难,是有将来的价值。恶人只有今天的优越生活,将来是永远的痛苦。主耶稣讲到拉撒路和财主他说财主到了阴间向亚伯拉罕呼唤。亚伯拉罕对他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他的享受就是在这世界短短的时间。信徒的幸福是在将来的永永远远。
【诗七十三6】「所以,骄傲如链子戴在他们的项上,强暴像衣裳遮住他们的身体。」
「链子」:表示荣华。恶人以骄傲为自己的项链,是理所当然的。因掌权者或富豪,身边自然会有阿谀谄媚之辈。「像衣裳遮住」:指恶人施行残暴极其自然,如同每天穿惯的衣裳。许多人的骄傲是带在外面的,如同链子在颈上,人们都可以看到。但是另一班人的骄傲是隐藏不外露的。总而言之骄傲是神所恨的,或显露,或隐藏的,骄傲本来都是神恨恶的。人有什么可骄傲的呢?今天还在,明天就离开世界,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生命是这样的不可靠,这生命神可以马上取去,自己还有什么可夸的呢?神若把生命取去,所有的财宝都不能带去,金钱房产都要丢在后面。赤身进入世界,还是赤身归到阴间;人的骄傲实在是愚拙的。
【诗七十三7】「他们的眼睛因体胖而凸出,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
「体胖」:他们没有像别人那样因劳累而虚弱,而是因优裕的生活而发胖。「他们的眼睛因体胖而凸出」:指恶人有钱有势变得飞扬跋扈,罪行随之。下半节是说他们心里甚么坏事都想得出,他们心思的恶念毫无止境。「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并且超过他们所希望的。
【诗七十三8】「他们讥笑人,凭恶意说欺压人的话,他们说话自高。」
原文是「他们讥笑人,说恶毒的话;他们自大,图谋欺压人」。这里展示了恶人骄傲的姿态。人若不恭敬在上的神,他就看不起周围的人。人若心中没有神,就没有怜悯的心。完全没有爱心,待人残暴极其凶恶,霸道辖制人。争权夺利的人,自然说话骄傲,他们心中不怕人,也不认为有神,所以说话自高。
【诗七十三9】「他们的口亵渎上天,他们的舌毁谤全地。」
「他们的口亵渎上天」:指恶人自以为是的骄傲;「他们的舌毁谤全地」:恶人满口恶言。圣徒不可羡慕恶人的亨通。诗篇五十二4-5也说:“诡诈的舌头啊!你爱说一切毁灭的话,神也要毁灭你直到永远;他要把你拿去”(五十二4-5)。这些用舌头诽谤神的人,终久必要止息。因为将来有一个时候,万口都要承认主耶稣基督为主。
【诗七十三10】「所以神的民归到这里,喝尽了满杯的苦水。」
「神的民归到这里」:指以色列中心志不坚强的人。「喝尽了满杯的苦水」:使恶人堕落的世界;因为有恶人掌权,心志不坚强的人就喝尽了满杯的苦水。即使是神的子民,也会受引诱去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此节的意思是:恶人说的话与做的事十分吸引人,连“神的民”也不认为有甚么不对,信以为真。
【诗七十三11-12】11「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12「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
「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他们说:神不会知道;至高者不会了解。神不会立刻审判罪人,到末日才施行审判,故恶人产生错觉(箴30:9;路22:34)。我们当常常纪念神的威严,他以“如同火焰”的眼睛鉴察我们(启1:14)。恶人最喜欢宣扬「神怎能晓得」;因为这样,人就可以自己当神,为所欲为、弱肉强食。结果越是「强暴」(7节),越能「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12节)。恶人有可能在世上暂得福乐,但这种祝福既不真实也不永久。他们并不知道神的眼睛遍察全地,不单是看人外貌,也是看透人的内心。神知道一切,就是黑夜白日在他面前都是一样的。神注意人一切的行为,终久有一天要向他算账。诗篇四十四篇廿一节说:“他晓得人心里的隐秘。”神是知道一切的,所以人应当向他存敬畏的心。那敬畏神的人,是常常知道神看顾他,并知道他的一切。那些恶人以为自己的财宝增加了,就万事顺利了,他们常享安逸,不需要神了。这是何等可怜,何等可惜。
【诗七十三13-14】13「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14「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
「洁净」:这是回应第一节的「清心」;诗人是清心的人,神却没有恩待他。但是“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然而诗人看恶人心中无神,反而兴旺,为什么还要手洁心清呢?好像觉得他一切的虔诚都是徒然的了。诗人却得到的只是每天的受苦和惩罚。诗人的心中仍旧为这一件事争战,他总是弄不清楚为什么恶人要兴旺,这一个问题成了他心中极痛苦的争战。洁心洗手的效果不一定是现在出现。我们手洁心清才能够登耶和华的山(廿四10)。得蒙赦罪的、心里洗净了的,有将来的盼望,并且有现在神亲近的大安慰。再说,今日我们作基督徒的,当然知道所走的天路乃是背十字架的道路。信徒现在和主耶稣一同受苦,将来才可以得着荣耀;现在是背十字架的时候,将来才是得冠冕之时。
【诗七十三15-16】15「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16「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
「这就是以奸诈待祢的众子」:原文是「这就对祢这一代的众子不忠实了」(15节),「祢的众子」指神的百姓。圣灵提醒诗人,这样的抱怨是以舌头犯罪,一定会误导神的百姓;但他又无法理解为什么,所以「眼看实系为难」(16节)。也就是说,如果作者说「好人没有好报」、「敬虔无用」,就会让那一代的「神子民」跌倒。但事实上看到的又是「敬虔无用」,该怎样才好?还真是难以处理。
【诗七十三17】「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圣所」是诗人比较自己的思索与神的圣所,两者的区别在于结果。人的思考带来甚多困扰(16节),而神的圣所却赐人醒悟(17节)、确信(28节)。圣所象征神的临在,也珍藏神的话语。 诗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节是整篇诗的转折点;他解决疑难的方法,就是进入圣殿,面对面把他的困惑向神倾诉,透过与神交通,得着新的亮光,对问题有新的理解。
【诗七十三18】「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好像放在斜坡路,必要跌倒,比喻恶人「险恶的情况」。「沉沦」原文是「荒凉」。诗人信心的恢复是因为他看到恶人在今生的结局,以及他们如何由盛转衰。诗人曾因丧失远见而看不到恶人常遭报应,直到他进入圣所,完全投靠于神。他忘记了所多玛和蛾摩拉被天火所烧灭,法老的土地被瘟疫所摧毁,他的兵马被淹死在海里。在神的光照下,他明白自己不应以人拥有多少财富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些有财有势的恶人必要灭亡,他们的富贵荣华必要烟消云散,一切成空,有如「南柯一梦」。
【诗七十三19】「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
当诗人进入「神的圣所」(17节),就能从「神的圣所」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从信心的眼光里看到了恶人永恒的「结局」(17节),看出他们其实是活在「滑地」和「惊恐」之中,「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就被剪除,被惊恐的狂浪冲走,那狂浪的可怕是难以想象的。「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三十九6),在神面前毫无价值。
【诗七十三20】「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
「人睡醒了,怎样看梦」:兴旺就像一场梦(赛29:7,8);梦中醒来是现实。他们就好象早上人睡醒了看梦一样,困扰着做梦者的东西,并没有实质,他们目前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梦,只是一些幻影而已。本节意思是世人睡醒,怎样看待梦境;主醒时,也怎样看他们的幻影。
【诗七十三21-22】21「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22「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
「因而」:他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是因为他没有冷静地思考。「心里发酸」:就是“心里悲伤”,原文指“发酵”(出12:34,39)。他的心失去了甜味,就像发酵一样。沮丧的心情会破坏人的判断力。诗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诗人如果独身一人,就可能愚蠢至极。但在神眼前,他是完全该受谴责的(诗51:4)。诗人大为懊悔,深知他不应像畜牲这样无智,竟嫉妒恶人的权势和财富。
【诗七十三23】「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
「搀着我的右手」:代表扶助和保护(18:35; 63:8)。尽管诗人抱怨怀疑神的公义,祂还是与我同在,不会把我从祂身边赶走。 神也没有把我放开,却象父亲拉着孩子的手一样。
诗人在23-28节中阐述了本诗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在神那里,在于意识到祂今生和来生的同在和引导。这段细腻优美的经文,无论从思维,还是从措辞上,都是难以表述的。
【诗七十三24】「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虽然我们常常软弱,信心「几乎失闪」、「险些滑跌」(2节),但只要我们进入圣所敬拜神,常与神同在(23节),神必然会用祂的话扶持我们(23节)、引导我们(24节),让我们明白祂一切安排的目的,都是「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10)。
【诗七十三25】「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无论身处何地,惟有神是引领人的火柱、云柱。问题在于是否借着信仰告白、接受这个真理。天上地上只有他为至宝,只有他为我们一切的一切。世上一切的困苦都不算什么,因为这一位保惠师来与我们同在,安慰我们。天堂若没有主耶稣在那里,虽有美满的福气,各样的快乐,都不能满足我们的心意。事实天堂里的快乐都是由主耶稣而来,那么世界若有主耶稣同在,世界就变成天堂。
【诗七十三26】「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从以色列民族来说,迦南地分得的产业是他们的福分;从无地业的利未人来说,神就是他们的福分。因他们利未人的负责是在殿中侍奉神。当诗人进入了「神的圣所」(17节)、看到了人生的结局(17节),就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无病无灾(4-5节)、心想事成(7节)或安逸富足(12节),而是追求与神的亲密关系:「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25节)。因为世人所追求的,「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19节);而义人即使肉体「衰残」(26节),仍然有「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26节)。
【诗七十三27-28】27「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28「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
「行邪淫」:指属灵的淫乱,就是离开神去敬拜偶像。「离弃你行邪淫的」:即在灵里对神不忠的。亚萨正确地下结论说,恶人必然衰亡,即使面对逆境,亚萨仍在神里面找到避难所。当我们「进了神的圣所」(17节)的时候,就不会继续在信仰上三心二意,不是对恶人「心怀不平」(2节),就是抱怨「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13节);而是在世人面前放胆宣告:「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28节),无论逆境、顺境,都能成为神在地上的见证,「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0)。
上图:河北邯郸黄粱梦镇卢生殿的卢生入睡像。唐朝传奇《枕中记》记载,唐开元七年,卢生进京赶考失败,在邯郸客店中小憩,梦见自己迎娶白富美、中进士、做宰相,5个儿子又有学问又有才干,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直到80岁时病死。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发现店主人蒸的小米饭还没熟,才知道自己已在梦中渡过了一生,顿觉人生如梦、万念俱灰。这就是成语《黄粱一梦》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