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精神能量主要可分為對外和對內兩種。對外時主要處理外界給予的挑戰,也就是針對問題和困境提出解決方案並執行,像是準備老闆要的簡報、安排日常三餐、協調同事處理專案等。對內則是以自我檢視和反省的方式進行內在對話,例如:「我剛才說的話是否恰當?」「同事的話語背後有什麼含義?」當這類思考能得出結論,並作為未來類似情況的參考,這樣的思考過程就是有價值的。
然而,我們有時會陷入思考的迴圈。某些問題即使反覆思索也難以得出結論,反而導致內在思考過度耗能,造成精神內耗。例如在轉換工作後,常會不斷設想:「如果當初留在原公司會不會更好?」「如果選擇了另一個工作機會,現在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這種對無法改變的過去進行假設性思考,不但無助於現況,反而讓人陷入懊悔和焦慮的情緒漩渦。
▌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與大腦的各區域相互連結,包括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回皮質、楔前葉和頂葉頂下葉等區段。當大腦處於發散狀態時,我們能在背景中連結知識、創意、經驗和想法,在散步時獲得新的解決方案就是因為預設模式網路在運轉的效果。這表示即使我們沒有特別專注於某事,大腦仍處於待機狀態,持續整合我們的想法。當大腦正常運作時,預設模式網路能發揮強大功能,篩選和判斷接收到的資訊與思緒,將它們整合到我們的生命經驗中,豐富我們的體驗,同時維持情緒的平穩。
▌練習切換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能促進內省、記憶回憶和創造力,是構成個人特質的重要迴路。但若過度活躍,可能導致思慮過度、憂慮叢生,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適時讓預設模式網路休息,避免過度耗損。
🌟切換到任務狀態
任務正向網路(Task Positive Network, TPN)主要負責促進注意力、決策和問題解決。研究顯示,當TPN活躍時能抑制DMN,而兩者的動態平衡對維持最佳心理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為思考設定時間界限。面對複雜的專案時,不妨設定15分鐘的思考時間,時間到時就轉換思考方向或採取行動,避免陷入無止境的思考循環。
我們也可以試著培養解決問題的行動導向。當發現自己陷入過度思考時,不要一直停留在「為什麼會這樣」,而是將注意力轉向「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回到當下的經驗
當大腦過度使用預設模式網路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內心小劇場,眼神空洞,思緒不斷打轉。這時,試著將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動動手指,搓揉拇指和食指,感受指尖的觸感。然後深深吸一口氣,將意識集中在呼吸上,觀察周遭環境,聆聽風聲,感受空氣溫度,注意光線變化,問問自己此刻的感受。
我們無需批評或認同這些小劇場,只要溫柔地引導意識回到當下,透過循序漸進的練習,讓自己更貼近此時此刻。
🌟轉念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過於嚴苛。當犯錯時,我們可能會自責:「怎麼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這樣以後要怎麼做人做事?」但若是下屬或同事犯錯,我們的態度卻會溫和許多,傾向認為事情沒那麼嚴重。即使有些主管對自己和屬員都同樣嚴格,但這種嚴苛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順利。相反,它只會耗費寶貴的能量在沮喪、悲傷、懊悔和痛苦中。當你因犯錯而無法平靜時,試試以下步驟:
透過這些方法的練習,我們能更好地控制預設模式網路的運作,讓大腦保持平衡。適度的走神和發散思考是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重要途徑,關鍵在於覺察自己的所處的位置和思緒狀態是不是處在輕鬆的狀態,如果不是,就要有意識地練習將注意力帶回當下的重要事務,全心投入,讓自己感受從虛無縹緲中回到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