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這樣的人才能長久。



3. 解釋


這段話提出了關於名利、財富、得失等問題的哲理,並表達了道家對「知足」和「知止」的看重。


首先,老子用“名與身孰親”這一問題來強調名聲與自身生命的親密關係。這是想讓人反思,名聲是否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事實上,當一個人過分追求名利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生命與健康,甚至因此自我犧牲。這是一個反思人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的問題,提醒人們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更重。


接著,老子提出“身與貨孰多”這個問題,這是另一個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生命和財富的多寡是否可以比較?財富再多也無法彌補失去的生命,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提醒人們不要為了追求財富而忽略自己的身體和健康。


然後,老子問道“得與亡孰病”。“得”指的是獲得,得到某些事物或成功;“亡”則指失去、失敗。這一句表達了對人們過度追求得失的警示。追求過度會導致內心的不安與痛苦,過分執著於得與失可能使人迷失,無法從容面對人生的起伏與變化。這句話強調了對無常現象的超然態度。


再來,老子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強調愛與擁有的過度會帶來負擔和損失。過度的愛會耗盡人的精力與資源,過多的積累財物則會引來麻煩與風險。這是提醒人們不要過於貪戀物質與情感,而應該保持適度的態度,否則最終會自食其果。


最後,老子給出了治療這些問題的建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整段話的核心觀點,意思是:只有知足的人不會遭遇羞辱,知道何時停止的人不會遭遇危險,這樣的人才能夠長久安穩地生活。這是一種道家思想中所倡導的「知足常樂」、「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強調人們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應該一味追求無止境的欲望與名利。


總結來說,這段話教導我們在追求名利和財富的過程中,要保持適度的心態,避免過度執著和極端行為。只有知足、懂得停止的人,才能夠過上平和、長久的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9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才可以活得平安長久。老子的用意是要喚醒世人重視生命,不要為了名利鋌而走險。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人們常常陷入比較與無止盡的追求之中。 一個人如果懂得知足,就不會因為過度貪求而讓自己陷入痛苦與羞辱。
Thumbnail
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才可以活得平安長久。老子的用意是要喚醒世人重視生命,不要為了名利鋌而走險。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人們常常陷入比較與無止盡的追求之中。 一個人如果懂得知足,就不會因為過度貪求而讓自己陷入痛苦與羞辱。
Thumbnail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Thumbnail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以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本章的意思是人民餓肚子,是因為稅收多啊,不是難治啊,是因為在上位者奸巧有為啊,人民輕易去死,是在上位者為了滿足自己,人民無法生存才會去死啊,不使用奸巧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Thumbnail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Thumbnail
2013/3/21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 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 良因曰: 當追逐名利時,除了為滿足個人私欲外, 都還會有個人必須追求的理由。 或者為了家庭、社會,乃至國家、世界。 但是當了解一切都是眾生共業所感, 實際上都只是被業繩所牽時,
Thumbnail
2013/3/21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蓮池大師: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 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 良因曰: 當追逐名利時,除了為滿足個人私欲外, 都還會有個人必須追求的理由。 或者為了家庭、社會,乃至國家、世界。 但是當了解一切都是眾生共業所感, 實際上都只是被業繩所牽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