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弱勢定義:不只是經濟
在我們從事特殊需求學生的課後照顧班時,最近在申請補助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難題。許多補助單位在審核時往往強調「弱勢」這個詞,但他們對弱勢的定義卻過於狹隘,主要聚焦於經濟上的弱勢。然而,事實上,弱勢的範疇不應僅限於經濟困難。
弱勢不應只看經濟狀況
弱勢通常被簡單地定義為經濟上的困難,這種定義在許多補助申請和社會福利中都被採用。對許多人來說,經濟困難代表了生活上的挑戰、教育機會的缺乏、甚至是基本生活需求的無法滿足。然而,這種定義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弱勢,特別是針對特殊需求學生來說更為明顯。特殊需求學生的隱性弱勢
例如,學習障礙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學生,即便來自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也常常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與服務。台灣現有的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架構,並未針對這類學生提供足夠的課後支援與服務。即便家長有能力支付費用,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資源來協助這些孩子。
中產階級家庭的困境
這些家長即便屬於中產階級,經濟上不屬於「弱勢」,但在尋找合適的特殊需求學生服務時,卻面臨同樣的無助。他們願意付費,卻買不到適合的服務,這種無法透過市場解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一種隱性弱勢。這些學生的需求被忽視,因為他們不符合傳統「經濟弱勢」的標準。
弱勢的多元定義:以需求為核心
因此,弱勢的定義應該從僅看經濟狀況,擴展到社會資源的可獲取性和實際服務的可用性。當一個家庭無法透過購買來滿足特殊需求學生的支持服務時,不論經濟狀況如何,這些學生都應被視為弱勢。這種定義讓我們不僅看收入數字,更關注這些學生是否能獲得所需的支持。
社會福利的彈性與公平
這種對弱勢的更全面理解,能夠讓社會資源分配更具彈性,也能確保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學生獲得應有的支持。若僅依賴經濟標準,許多實際上需要支持的孩子將被忽略。透過擴大弱勢的定義,政府和社會組織才能更準確地辨識並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不因無法獲取適當資源而被忽視。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弱勢的定義,特別是在針對特殊需求學生的服務上。這不僅是對這些孩子的支持,更是對整個社會資源分配正義的實現。讓我們認清,弱勢不只是經濟困難,而是任何無法獲得應有資源和支持的狀況。
所以,您認為當選擇消失,誰才是真正的弱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