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晨間時光,我與伴侶樣樣鬆會一起散步吃早餐。用完餐食後,樣樣鬆偶爾會順路去復健診所,怕我等得無聊,她總要我先回家。我習慣白天打理家務,先回家正好一邊消食又能整潔環境,開啟美好的一天。
可打掃到一半,便被復健完的樣樣鬆打斷:「我忘記帶鑰匙,已經到門口了。」我會立即放下手邊家事,咚咚咚地下樓開門。下梯途中,我腦海浮現了家門被陽光曝曬的情景,內心暗暗想著,她怎麼不到家前先跟我說一聲呢?乾等多熱呀!
💡給第一次路過的讀者:這裡捕捉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覺察與感受。
「你怎麼沒提早跟我說要走回來了?我先開門,你就不用站在外面曬太陽了。」我說。
「呃,我沒想那麼多。」樣樣鬆滿不在乎地進門。也是,我們近期才有一起散步吃早餐的習慣,尚未思及這些小事也正常,況且她本人都不嫌熱了,我替她熱也沒意思。
又過了幾日,這天照樣是她去復健、我先回家的早晨。不一樣的是,她主動想起自己沒帶鑰匙,我順口說:「那你出診所的時候跟我說,我先下樓開門,你再慢慢走回來。」
「我到家門口了。」約莫半小時後,樣樣鬆的訊息跳出來。
我咚咚咚地跑下樓,內心想著今天也忘記先講了嗎?為什麼會忘記呢?怎麼樣才能讓她記得先說一聲呢?是不是還沒養成新習慣?就像我們的習慣是一起出門時只帶一副鑰匙,都忘記吃完早餐後,為了順路復健要各自回家。
「出診所的時候忘記先說齁?不會很熱嗎?」我笑著問。
「呃,我忘記我沒有帶鑰匙了,走到門口才發現。」樣樣鬆邊說邊踏進門。我像被搔到癢處,忍不住細細反芻、反覆唸著:「你忘記自己沒帶鑰匙?忘記沒帶鑰匙?忘記、沒帶?」我被這個答案逗笑得無法自拔。
不是故意不跟我說
是呀,從我自己的視角看,總以為她是「忘記講」,心裡有她粗心或答應沒做到的感覺;但於樣樣鬆的視角看,其實是「忘記沒帶」,她不是故意不跟我說,也不是不把我的話放心上,只是連她都忘記自己沒帶鑰匙,直到站在家門口、要打開門才發現。
「忘記自己沒帶」而不是「忘記講」,讓我意識到在她的認知裡,她只是將專注力完全放在自己當下的狀態,她有自己的回家邏輯,我的要求顯然連刻意忽視都說不上,甚至有點強她所難。我不禁想起: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我」視角不同、思考切點不同、邏輯排列不同,行動與回應自然也會不同。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笑自己怎麼就給忘記呢?
其實每次幫她開門,我沒有生氣也沒有不開心的感覺,卻總想著還能怎樣才能讓她記得?我想要她能減少曝曬、增加體感舒適,可事實上她可能完全不在意曬太陽。不在意,自然也不會想到要我提早開門。所以,提早開門只是我一個人的堅持。
發現內心的潛台詞
「對不起,忘記先跟你說了。」樣樣鬆應該是想起先前答應我,卻還是忘記提早說的事。
「不用對不起呀,是你在外面曬又不是我。想要你提早說,只是捨不得你那麼熱又站在外面等我開門。」我說。
「我不怕熱。」樣樣鬆說。
「謝謝你跟我說,我知道了。」我想了想,覺得還是說清楚比較好:「其實你到家再說也不會怎樣,不想要你曬太陽是我自己的投射跟期待,但這些都與你無關,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你做你自己就好了。」我說。
我發現,即便沒有負面情緒,但「還能怎樣才能讓她記得?」這種下意識找解決方法的傾向本身,內心的潛台詞其實是「如何才能變得更好?」,是已經把「忘記說」當成了「問題」看待。
而「好」完全是出自我的投射和付出的渴望,想要她舒適,並提醒她做到,老實說滿足的是我的心理需求,不是她的實際需求。我在內心製造了幻象。
小結
伴侶一句「我忘記我沒帶鑰匙」讓我豁然開朗,不再將「忘記講」當成是「問題」。事實上,打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要被解決,只是我充滿妄想的頭腦沒事找事罷了。而這一切都很有趣,或許我下次還能在「如何才能變得更⋯⋯」的念頭升起時,反問自己一句:
「所以,問題是什麼?我的念頭又把什麼看成是問題了?」
並在清醒瞬間,再次因自嘲而笑得無法自己。
這次反省後,我的腦袋曾像狂風吹翻篇篇記憶,回蕩著由不同面孔所說出的語句:
- 「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我都講那麼多次了!」
- 「我跟他提過好幾次,有用嗎?」
- 「他就堅持己見,耳根硬得很。」
我不禁想著,人與人之間的反覆提示與失落所造成的誤解與痛苦,是不是這樣來的呢?
或許有些時候,因為不同的生活邏輯、慣性脈絡,回應與行動是出於純粹的無法思及,而不是刻意地忽視踐踏。
如果需要他人回應自己的要求,也要記得「這是在滿足我的心裡需求,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實際需求」
,多少能舒緩因為看不過眼而內耗的狀態吶。
祝福路過的您:)
一個喜歡對話與提問的閒人
強留住生命裡的呢喃
👉🏻 喜歡文章請鼓勵【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按【追蹤】✅
👉🏻 為閒人加油【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覺察手記
〉-〈
伴侶の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