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建立成功提案的策略思維
本次分享帶來在提供一套可複製的政府補助案成功策略。核心論點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執行細節(怎麼做),而是在於能洞察補助單位核心期望的策略思維(怎麼想)。深入理解補助單位背後的邏輯與審查委員未言明的期望,是建立可複製成功經驗的基石。今天將拆解此思維框架,為團隊建立穩固的競爭優勢,將一份提案從單純的文件轉化為一個創造價值的工具。
因此,以下將從三大核心策略視角,深入拆解一個成功提案的關鍵。
1、 拆解核心框架:成功提案的三大關鍵視角
一份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提案,並非僅靠單一的創意或華麗的文字,而是建立在一個穩固且多面向的分析框架之上。成功的提案,建立於三大策略支柱:對解決方案的系統觀、對可用資源的整合觀,以及與補助單位要求的標準觀。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一個邏輯清晰、資源高效且目標明確的致勝藍圖。
1.1 系統觀:建構完整的職涯輔導生態系
審查委員尋求的是一個具備整體性、能夠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而非一系列零散、片段式的活動。因此,以「建構完整的生涯體系」為基礎的提案,從一開始就展現了更高的策略格局。根據講座分析,一個穩健的職涯輔導生態系應包含以下四個相輔相成的關鍵組成部分:
- 獨立的生涯課程 (Independent Career Courses)
- 策略目的: 此類課程是生態系的基礎,其主要功能在於喚醒學生的生涯意識。透過講座、工作坊或讀書會等形式,普遍性地點燃學生對自我探索與職涯規劃的動機,為後續更深入的輔導活動奠定基礎。
2.融合學科教學的生涯課程 (Integrated Career Courses)
- 策略目的: 這是更高層次的應用。將職涯概念融入學生的核心專業學科中,能讓生涯探索與其專業知識緊密結合。這種做法不僅讓職涯輔導更具脈絡與實用性,也向審查委員證明,提案單位具備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專業實踐的深度規劃能力。
3.生涯實踐 (Career Practice)
- 策略目的: 作為連接理論與真實世界的橋樑,生涯實踐讓學生有機會在實際場域中驗證所學。講座中提及的「企業出題,關修解題」模式便是一個極佳範例。此模式讓學生直接面對業界的真實挑戰,透過團隊協作提出解決方案,將學習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創造,其成果遠比單純的企業參訪更具說服力。
4.生涯諮詢 (Career Counseling)
- 策略目的: 系統中的前三個部分解決了群體性的需求,而生涯諮詢則專注於提供個人化的深度指導。當學生在課程或實踐中產生獨特的困惑與挑戰時(例如實習後對職涯方向產生迷惘),一對一的諮詢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統,確保生態系的完整性與個別效益。
策略意涵: 這種生態系思維讓提案從單純的活動列表,提升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育藍圖,這正是審查委員尋求的長期價值判斷訊號。
1.2 整合觀:最大化資源綜效的策略佈局
補助單位,特別是教育部門,高度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一份能夠證明其具備整合內外部資源、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綜效的提案,將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這不僅是聰明的資源運用策略,更是提案單位組織與協作能力的直接展現。
補助案的線上申請系統在設計上便明確地引導提案單位進行此類思考,要求具體說明「相關計畫的資源應用」以及「單位之間的合作方法」。這表明,「整合」並非加分項,而是一項基礎要求。
以下兩個案例具體說明了此策略的應用:
- 校內跨計畫整合: 該案例成功地將本次申請的「青年發展署」計畫,與學校既有的「USR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進行了深度結合。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理論,更直接參與USR計畫的社區實踐活動,例如親身體驗「食農教育」中的農地耕作,並將「永續旅遊」的概念應用於真實的地方創生議題,創造了遠比單一計畫更為豐富且具影響力的學習體驗。這也給我們帶來重要的啟發,一個卓越的計畫管理者,應具備宏觀的視野,將不同部會、不同來源的資源視為一個整體的工具箱,靈活調度以達成核心目標。
策略意涵: 展現整合能力,意味著提案者不僅是一個計畫執行者,更是一個資源策略家。這向審查委員證明,投入的每一分經費都能被槓桿放大,產生倍數效益。
1.3 標準觀:精準對標官方框架的致勝心法
此處的「標準觀」,指的是策略性地將提案內容與補助單位的核心框架——在此案例中為「青年發展署大專職涯教材」進行精準對標。這並非一種創意的束縛,而是一項基礎要求。它向審查委員證明,提案者理解並認同計畫的核心使命與價值觀,以下三步驟的流程進行對標:
- 第一步:理解 (Understand)
首先必須理解官方教材的歷史脈絡與重要性。這份教材是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多年研究與發展的成果,是其推動職涯輔導的核心藍圖。更關鍵的是,線上申請系統需要提案者將所設計的活動與教材中的特定主題進行勾選對應。因此,透徹理解教材內容,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
- 第二步:轉化 (Transform)
這是從「合格」邁向「卓越」的關鍵。官方教材是一個「框架」。專業工作者的價值在於,能夠用自己的專業視角與創新方法,對這個框架進行重新詮釋與活化。例如,針對教材中「挖掘能力」的主題,講座案例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創新地融入了角色扮演、敏捷設計、自我教練等元素,將一個標準化的主題轉化為獨特且深刻的學習體驗。
- 第三步:運用 (Apply)
最後一步,是將轉化後的創新概念,策略性地包裝成易於理解與記憶的「亮點」。考量到審查委員只有15分鐘的時間聽取簡報,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傳達核心價值,是致勝的關鍵。
此三步驟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鏈:「理解」確保了提案的架構性,「轉化」注入了專業的獨創性,而「運用」則確保了這份價值能在最短時間內被決策者感知與認同。
2. 設計提案亮點:從抽象概念到具體方案
在審查時間極其有限(通常為15分鐘簡報)的情況下,創造記憶點鮮明、能迅速傳達核心價值的「亮點」,是贏得審查委員青睞的關鍵策略。一個好的亮點,能將複雜的計畫濃縮為一個直觀、引人入勝的概念,讓審查委員在短時間內理解提案的創新性與可行性。以下歸納並分析講座中提出的三種亮點設計模型:
- 亮點一:可視化 (Visualization) - 打造職涯發展的策略地圖
- 概念描述: 將整個職涯輔導歷程,以一張清晰的流程圖或策略地圖呈現。這張地圖直觀地展示了從探索到實踐的完整路徑。
- 關鍵階段: 包含行業研究 -> 標竿人物 -> 自我探索 -> 實踐 -> 優化迭代等環環相扣的步驟。
- 策略意涵: 此模型能在一瞬間向審查委員展現計畫的完整性與邏輯性,證明提案者的思考是全面且結構化的,而非僅僅是活動的堆砌,從而快速建立專業信任感。
- 亮點二:遊戲化 (Gamification) - 提升學習動機的沉浸式體驗
- 概念描述: 以「大富翁」桌遊的形式,將抽象的職涯概念轉化為具體的遊戲關卡與挑戰,引導學生在充滿樂趣的互動中學習。
- 關鍵元素: 遊戲地圖上佈滿了各種事件格,如拿起裝備包(盤點個人資源)、派與專案(依科系特色設計的實作任務)、優勢提升(能力解鎖)及市場風向(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等。
- 策略意涵: 遊戲化設計不僅突顯了提案的創意與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思維,預示著更高的學習參與度與成效,直接回應了成果導向的審查標準。
- 亮點三:脈絡化 (Contextualization) - 模擬真實世界的動態決策
- 概念描述: 此模型強調「知己」(透過個人策略地圖進行自我盤點)與「知彼」(理解真實的職業市場)之間的動態連結。它將職涯發展視為一個持續決策與調整的過程。
- 策略意涵: 這種設計展現了提案者對職涯發展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將理論轉化為高互動性、高模擬度學習活動的卓越能力。它傳達的核心價值是:我們不僅教導學生「是什麼」,更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決策」,展現了計畫的深度與教育影響力。
更高階的策略是融合運用這些模型。例如,將「遊戲化」的關卡設計呈現在「可視化」的策略地圖上,並確保每個決策點都體現了「脈絡化」的知己知彼思維,從而打造出一個層次豐富、兼具趣味與深度的提案核心。
3. 核心價值主張:連結提案與職涯專業者的核心職能
在整個提案過程中,我們創造的真正價值是什麼?答案遠不止於獲得補助經費。其核心價值在於,這整個過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讓我們得以系統性地應用、整合並具體展現身為職涯發展專業人士的核心職能。
撰寫補助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次完整的專業服務模擬。我們需要診斷目標群體(學生)的痛點,設計解決方案(課程與活動),整合資源(跨計畫、跨單位合作),並最終評估成效。這與GCDF、SCPC等專業職能模型所要求的能力高度契合。我們可以將提案中的各項活動與我們的核心職能進行如下對應:

4. 結論:可複製的成功關鍵要素總結
此次分享從策略思維出發,拆解了成功申請職涯補助案的三大核心視角(系統觀、整合觀、標準觀),並進一步探討了如何設計具體亮點及彰顯專業價值。整個過程的核心,始終圍繞著從「怎麼做」到「怎麼想」的思維轉變。為協助GCDF、SCPC夥伴們將這些策略應用於未來的實踐中,將最關鍵的成功要素總結如下:
- 精準洞察痛點:深刻理解服務對象(學生)與補助單位(審查委員)的真實需求與期望,並以視覺化、易於理解的方式清晰回應。
- 架構支持核心:提案的整體架構應簡潔有力,其唯一目的就是支持核心的創意與亮點,避免過於複雜而模糊焦點。
- 活用官方教材:遵循「理解-轉化-活用」三步驟,將官方教材視為創意的基礎框架,而非限制,以此展現專業的深度與獨創性。
- 創造體驗環境:最終目標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模擬真實、鼓勵協作的體驗式學習環境。課程本身只是載體,學生在過程中的體驗與覺察才是計畫成功的真正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