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躍遷》學習篇,作者:古典。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現在的網路資訊超多、隨手一滑就能學到各種知識,看起來好像自己吸收了很多內容,但真的遇到問題時,腦袋卻一片空白,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
針對這種現象,本書作者提出一個在AI 時代必須瞭解的重要學習方法,分別是提問學習、連線思考、輸出整合三個步驟,讓你把學習到的知識真的內化升級,轉變成自己的能力。🎯一、提問學習
學習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學習不是為了學習新知,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點功利,少了點傳統「做學問」該有的態度。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的學習心態反而更務實、更符合職場的需求。
舉例,小傑和小美同時到新公司任職行銷企劃工作。
小傑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還不夠紮實,於是買了一堆書、報名好幾門線上課程,每天都很認真讀書、做筆記,希望能盡快熟悉行銷工作、做出好的表現。
結果當主管要他規劃新產品的上市計畫時,他卻完全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之前學的那些知識破碎零散,全都派不上用場。
他交出的企劃案一再被主管退回,讓他非常挫折,小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
同一時間,小美做法不一樣。
當小美接到這個專案之後,她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個新產品的目標受眾是誰?他們的痛點是什麼?預算有限之下,我該選擇哪個曝光管道CP值比較高?文案和視覺怎麼做更吸引人?用什麼數據,可以衡量活動的成功與否?
針對這些問題,她開始去尋找相關知識,例如:如何設計有效問卷和訪談技巧、如何撰寫吸引人的文案、網路廣告的投放技巧、學習跨部門的組織溝通技巧…等等,逐步解決她在執行時,遇到的各種問題。
兩個月後,她負責的專案順利完成,預期的成效達到 80%,主管對小美第一次接專案就能有如此成績感到非常滿意。
這就是「知識樹」與「問題樹」的差異,小傑採用傳統架構式的學習方法,看似懂了很多卻無法實際運用;小美則是以問題為中心來學習知識,從問題出發,以解決問題來學習知識。反應在工作成效上,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二、連線思考
運用「梅迪奇效應」,透過跨領域、多元知識的人才一起腦力激盪,碰撞出新創意的引爆點。
舉例,當公司有新專案要規劃時,不只是由行銷部主導,而是可以邀請研發、管理、業務、財務,甚至工廠部門的人一起參與。
行銷部在思考問題時,多運用情境模擬、實際案例、相關數據來提問,透過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觀點互相連線碰撞,就容易產生出更多創新、有用的想法,有助於專案的執行。
作者在寫《躍遷》這本書的時候,也採用了這種作法互相腦力激盪,我覺得這樣的寫作方式,真的是非常的新奇有趣。
有人可能會問:「學習不是要專注聚焦嗎?跨領域、多元化的做法,會不會讓資訊太複雜、太發散啊?」
其實完全不會,我們要掌握的核心原則是:目標要專注,手段可以多元。
連線思考的目的,不是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是藉助別人的觀點促使自己思考:哪一種方法,可以幫我更有效達成目標?好的問題會引導我們跨界整合出不同觀點,激發出更多創新想法,得到更好的答案。
當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如何找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呢?
我們可以運用著名的豐田五問法(5 Whys),一步步追問五個「為什麼」,找到問題真正的核心。
舉例:假設你是服飾品牌的電商人員,主管問你:「為什麼這個月電商的業績下滑?」
你可以這樣思考:
1. 為什麼業績下滑?→ 因為客戶流失了。
2. 為什麼客戶流失?→ 因為競爭對手搶走一些客戶。
3. 為什麼我們會被搶走客戶?→ 因為沒有做好會員管理。
4. 為什麼沒有做好會員管理?→ 因為 KPI 裡沒有包含這項工作。
5. 為什麼 KPI 沒有這項目?→ 因為這一季重心放在新產品活動上。
每問一次「為什麼」,就更接近問題的核心,這個方法能協助你釐清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做出對的決策。
🎯三、輸出整合
作者提出一套「IPO系統」,接下來,我用「會員行銷」當範例說明。
I/Input(輸入):先列問題,不列書單
學習之前不要急著列出知識項目,而是先學會問問題,舉例:
• 為什麼有些品牌能持續創造回購,而有些只能靠促銷短期拉抬業績?
• 如何用社群或社團的內容,建立會員的信任度?
• 消費心理有哪些概念,能實際應用到會員制度上?
• 哪些因素會讓會員持續參與,還能幫忙介紹新朋友?
先把問題寫清楚,再去找答案,這樣學到的是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
P/Process(處理):用五個角度拆解問題,找出真正有用的知識
思考問題時,套用五個思考角度(證據、視角、聯繫、猜想、相關性),幫我們把問題拆得更精準,找出關鍵的學習項目。
1. 證據:這有用嗎?有什麼證據顯示VIP會員制度能提升忠誠度?
舉例,像星巴克透過 APP 累積點數與兌換商品,形成消費習慣和品牌生活圈。
2. 視角:換位思考,如果我是消費者,為什麼會願意一直回購呢?
舉例,從消費者角度,瞭解品牌如何創造MOT、如何說故事、創造使用者的美好體驗等技巧。
3. 聯繫:找相似模式的案例,蒐集其他企業怎麼做?有沒有共通的規律?
舉例,王品餐飲集團,用跨品牌累積點數,舉辦壽星生日禮,設計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和會員建立深度的情感連結。
4. 猜想:改變條件看看會怎樣,如果沒有會員制度,品牌能維持忠誠度嗎?
舉例,像蘋果公司,沒有什麼會員積分制度,但靠著產品的創新和軟體生態系,能夠維持果粉的高忠誠度。
5. 相關性:跟現在的問題有什麼關係?瞭解這些會員經營方式,對現有的品牌/產品策略有什麼實質的參考意義?
運用以上五個角度看問題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缺乏哪些核心知識,然後依照實際的需求,訂出準備學習的內容。
O/Output(輸出):用輸出倒逼輸入,持續驗證並修正
把學到的知識公開發表,講給別人聽,這樣的過程會讓我們更清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逼我們回頭重新釐清思路。
常見且有效的輸出方式:
• 寫一篇部落格文章:用案例說明提高會員忠誠度的三個要素。
• 做內部簡報:把會員等級設計跟研發、業務人員討論。
• 錄製Podcast或教學影片:練習把獲得的知識概念講清楚,讓網友聽得懂,還能獲得更多寶貴的意見和回饋。
用 IPO系統學習,把自己當成這個領域的「知識代理人」,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套以問題驅動、證據導向、持續輸出驗證的知識地圖。
結語
知識的價值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你能用它解決什麼問題。AI工具隨時能給你答案,但只有你自己能提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
用提問來學習,先把問題寫清楚,建立問題樹,然後再去找答案,這樣能有效率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連線思考的原則,目標專注、手段多元,用謙卑的心態多傾聽瞭解不同的觀點,能夠刺激你的思考、發揮創意,找到更棒的解決方案。
IPO系統是最重要的關鍵,要強迫自己化輸入為輸出,不要等到準備好才開始,唯有在行動中學習,才是最快的成長方式,善用以上三大步驟,從提問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