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或助人的工作內容,在本質上就是「專業的陪伴」。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想陪伴別人的人(以下簡稱「陪伴者」)而寫。我會在本文分享:我跟個案進行諮商或助人的過程中,是怎麼陪伴他們的?陪伴的功能跟意義是什麼?陪伴過程長什麼樣子?陪伴的過程需要注意什麼,才不致讓自己太耗能?即便你不是助人工作者,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去反思平時你陪伴家人、朋友的方式是否跟文中傳達的一致?如果不同,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
在晤談室中,我最常做的陪伴,就是身心與個案同在。具體表現的方式是:身體微微前傾,對個案所說的話題保持有興趣以及好奇的態度,眼神大多時候都會注視著個案整個人,觀察個案的表情或肢體動作、行為反應,並同時認真地聽個案說話。在我聆聽個案說話的過程中,我的心會掰成三塊,其中一塊會一起跟著個案進入他的內心世界,跟他一起感受他所感受到的心情;第二塊是維持專業助人者的角色,想著他現在的情緒狀態我可以怎麼引導還有介入;第三塊是更高的視角,看著我和個案剛剛經歷的晤談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我跟個案的關係如何?試圖針對上述歷程做統整跟反映,自我督導整個晤談過程。
當然,如果你不是助人工作者,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地把心掰成三塊,你只要全心全意做到被你陪伴的人(以下簡稱「對方」或「重要他人」,詳見備註)感受到你很願意聽他說,也在陪的過程中很專心聽,大多時候能理解重要他人的處境與心情,並給予適切的回應,我想這就是非常成功也高品質的陪伴了!
陪伴的功能,常包括體察對方的心情、承接對方情緒,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感覺有人跟我「一起」,我並不是孤單或孤立無援的。當我感受到有人「一起」的時候,心中的痛苦往往會減輕許多,也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因為至少世上還有人願意在乎我。有時,你的重要他人只要能感受到陪伴者是願意陪我的,是跟我心連心的,即便對方礙於現實,當下沒辦法立即連繫陪伴者說說話,但也會感受到自己「心中有陪伴者」,一點都不孤單,就有力量繼續前進,繼續面對挑戰。
陪伴的過程不一定要實體地出現在對方身邊,而是「心理」層面的同在。有時一封回信、一封訊息、一句話語都可能讓對方感受到「對,我還有你在」的感覺,所以陪伴者可以透過簡訊、透過寫信、透過通話,讓兩人有聯繫、交流,就足以構成陪伴。當然,面對面比起通訊或通信等方式,更可以凸顯「我願意陪你」的意願,更能讓你的重要他人強烈感受到「他願意為了我特地撥時間見我一面」的心意,人一旦到了現場陪伴,可以同時用聲音、表情、肢體動作來安撫對方,陪伴的境界跟品質自然又更高了。另外,陪伴時不一定要講高深的道理,或給予精闢的建議,大多時候,你的重要他人需要的其實只是你好好聽他說,聽懂他在煩惱什麼,並好好回應他而已。甚至,有的時候你的重要他人根本不想聽你說話,他只是想要把你當個樹洞(或垃圾桶XD),讓內心所有黑暗的東西(或情緒垃圾XD)有地方可以放(或倒XD),所以,陪伴者也不用壓力太大,光是好好聽對方說話,就已經達成一半的陪伴效果了!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陪伴,需要有界限(boundary)。界限(或翻譯為「界線」)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條無形的線,讓彼此知道各自擁有的範圍與限制」。劃出界線後,就可以清楚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如果陪伴的時候,沒有界限,可能會混淆雙方的情緒,誤以為對方的情緒就是自己的,舉例來說,在對方難過到不可自拔之時,自己也會跟著難過到不可自拔,而忘了自己本來的狀態是什麼,很難回復自己的狀態,導致自己的狀態跟著對方波動、難以穩定,甚至跟著對方掉入負向情緒的漩渦裡。有界限的好處就是:即便持續撥時間陪伴重要他人,也不會過度耗損自己的心力。怎麼樣可以有界限?建議大家可以在心裡先想好:我有多少時間跟精力可以陪對方?然後想清楚了,就告訴對方:我什麼時候有空?我大概每次可以陪你多久?我可以陪你的方式是什麼?是訊息嗎?是通話嗎?是見面嗎?多久可以回你訊息?多久可以通話一次?一次通話多久?怎樣的狀況可以見面?一次見面大約可以聊多久或聚會多久?當然,如果你們彼此都很熟,也已經建立起彼此都能自在相處的默契,自然就不用這麼制式化地訂定以上的規則了。
以上跟大家分享完我的「陪伴重要他人小秘方」,希望各位陪伴者都能從中擷取一點靈感。若你對於陪伴別人的方式或概念有不同的想法、作法,或者有疑問,不知道怎麼樣具體去做,也歡迎留言跟我說,你的留言就是我最好的啟發。
下篇文章我將會介紹「自己怎麼陪伴自己」。如果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下周請跟著我繼續看下去~
*備註:通常你會陪的應該是對你很重要的人,本文暫且稱這群被你陪伴的人為「重要他人」。而在心理學中,「重要他人」的定義是:影響一個人社會化及人格養成的重要人物,常包括:父母、師長、同儕、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