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17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8/2
主編:湘芸

精神疾病「病識感」(Insight)之社會分析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今年舉辦了以病識感為主題之一系列分享會,分別從當事人、家屬以及相關科系研究生之角度探討此一主題。然而,究竟什麼是「病識感」?病識感此一概念對於我們了解精神困擾者之處境又有何作用呢?本次的雙週報將帶大家導讀李舒中老師的論文〈精神疾病「病識感」(insight)的社會分析:一個民族誌的觀察〉,希望能深化對病識感相關之討論,若想更了解此篇論文,可參照文末的連結。

為何要研究「病識感」?

儘管病識感一詞在臨床上很常被使用,然而,在學術上,對於何謂病識感卻缺乏清楚、客觀的定義。李舒中認為有關病識感的討論將會遇到以下四個困境:
  1. 不同精神疾病所指涉的病識感有不同的意涵。
  2. 病識感並不是一個全有全無的狀態,而是一個連續的現象。
  3. 病識感並非單一的概念,會牽涉到不同的面向,像是疾病經驗和對醫療的認識等。
  4. 具有病識感不一定會對治療帶有正面效果(病識感悖論)。
因此,他認為,有關病識感的討論,不能抽離其臨床脈絡來看,並且除了微觀的醫病互動以外,也要考慮巨觀的社會結構以及歷史文化脈絡。

病識感的三面向模型

李舒中老師彙整了過去提出的病識感理論模型。其中一個比較系統化的說法是Anthony David的多面向病識感模型,他將病識感分為三個面向,第一個是對「異常心智狀態的辨識」,也就是要能注意到有什麼事情怪怪的,不太對勁的感覺。第二個則是將這樣的怪異歸因於疾病,例如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是「卡到陰」,那麼這時他可能就沒有將這樣的狀態歸因到疾病上。第三個則是對醫療的順從,也就是要乖乖聽醫生的話接受治療的意思。Anthony David認為完整的病識感要在這三個面向都有充分之展現,才算是有完整的病識感。

社會文化觀點對病識感的批評

當然,前述的說法得到很多批評。其中一個最大的部分就是將對醫療的順從放在病識感的概念中。這時候,只要病患不聽從醫療人員的指示,就會被認為不具有完整的病識感。這使得病識感一詞成為醫療中心的觀點。此外,在這樣的狀況下,病識感也常常和醫病雙方觀點的一致性混淆,這使得我們難以區分所謂「病識感」跟「病患是否同意醫護人員的觀點」這兩件事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又或者說,當我們使用病識感這個詞時,又多表達了什麼?除了這些批評以外,也有人認為病識感在使用上常常被全有全無,忽略了其內在的複雜面向與歷程。最後,病識感或者整個精神醫學體系其實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之上,像是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沒有病識感」時,其實某種程度上也預設了人作為一個獨立、可以和他人清楚區分的個體,然而,是否在所有文化中都有這樣的預設其實是不一定的。

無法脫離脈絡之病識感

於是,在這些批評之下,Kirmayer跟Corin認為應該將病識感視為社會文化的歷程,而這樣的歷程除了疾病經驗以外,還牽涉到病患與自身、家人和醫療人員協商的歷程。作者也認為病識感的討論不能抽離臨床脈絡來談,而是要考慮到微觀的醫病互動以及巨觀的社會結構以及歷史文化脈絡。作者以這樣的理念以及臨床民族誌的方式紀錄並分析了一位病患和醫療人員互動的歷程。他發現,若從醫療的角度來看,大山的行為很容易被解讀為「缺乏病識感」,其內涵的社會意義與策略就會被忽視,然而,大山的行動以及話語並不僅僅是一句「缺乏病識感」可以概括,其背後所隱藏的語言多義性以及隱晦的社會性指涉都值得我們仔細深思,並可以為臨床現場之工作者以及相關學者帶來有用之洞見(insight)。
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download/journal/73-3.pdf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甜甜布蘭妮的父親詹姆士(James P. Spears)在2008年基於布蘭妮的心理健康和可能的藥物濫用問題向法院申請了監護自己的成年女兒,同一年,監管期變成永久性的。直到近日布蘭妮才第一次站在法庭為自己陳述,這十三年來的種種遭遇。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迅速改變的防疫措施,對於許多人來說都造成心理壓力,而對本來就有精神疾病或是心理困擾的人,更是一大挑戰。本期瘋靡雙週報整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服務經驗之中,在疫情下的精神疾病當事人與照顧者可能面對的挑戰,以及可以如何因應。除此之外,也整理改寫了針對各種疾病在疫情下的因應方式。
本次雙週報由三個面向帶你讀近期相關報導及討論,科學新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增加神經及精神疾病風險,社會事件-太魯閣事件後,專家呼籲應注意創傷事件後心理調適以及法律變革-為改善現時難題,行政院通過「監護處分」修法。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我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強制住院治療是經專科醫師診斷為嚴重病人且有傷害他人、自己或有傷害之虞,需住院治療,但病人拒絕時,由兩位醫師進行強制鑑定,並由「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審查會」,判定是否要強制住院治療。嚴重病人拒絕全日住院治療者,得予以五天的緊急安置。
小甜甜布蘭妮的父親詹姆士(James P. Spears)在2008年基於布蘭妮的心理健康和可能的藥物濫用問題向法院申請了監護自己的成年女兒,同一年,監管期變成永久性的。直到近日布蘭妮才第一次站在法庭為自己陳述,這十三年來的種種遭遇。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迅速改變的防疫措施,對於許多人來說都造成心理壓力,而對本來就有精神疾病或是心理困擾的人,更是一大挑戰。本期瘋靡雙週報整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服務經驗之中,在疫情下的精神疾病當事人與照顧者可能面對的挑戰,以及可以如何因應。除此之外,也整理改寫了針對各種疾病在疫情下的因應方式。
本次雙週報由三個面向帶你讀近期相關報導及討論,科學新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增加神經及精神疾病風險,社會事件-太魯閣事件後,專家呼籲應注意創傷事件後心理調適以及法律變革-為改善現時難題,行政院通過「監護處分」修法。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我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強制住院治療是經專科醫師診斷為嚴重病人且有傷害他人、自己或有傷害之虞,需住院治療,但病人拒絕時,由兩位醫師進行強制鑑定,並由「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審查會」,判定是否要強制住院治療。嚴重病人拒絕全日住院治療者,得予以五天的緊急安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瘋迷歐洲》這個專題從2023年6月中推出至今,已正式滿一周年了🎊🎊🎊。52個星期以來,每週二準時和各位分享歐洲旅遊的點滴,希望各位不但看得開心,也能從文字及照片中,感受到旅遊的樂趣。 地理上,歐洲很遠,但心理上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炒菜用的橄欖油、手上拿的名牌包、百貨公司買的巧克力⋯⋯
Thumbnail
「超慢跑」近年來風靡日本並迅速走紅至台灣!這項運動不僅能夠改善及穩定血糖問題、強化心肺功能和提升免疫力,還能鍛鍊各部位肌肉、增進身體血液循環且不傷膝蓋,絕對是一項最適合的長壽和凍齡運動!
Thumbnail
Dior創立於1946年,其由來自法國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引領走向國際。各時期的設計師,打造獨特作品,延續最初理念,創造永恆時尚。Dior的服裝,乘載著優雅並揉合各種設計元素,訴說著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故事。
Thumbnail
歡慶「HELLO KITTY」誕生50週年,藉由時藝多媒體、MOMO 親子台、揆眾展覽所共同主辦HELLO KITTY特展「與未來做朋友吧」。
Thumbnail
在黑夜,我讓自己放飛,想像自己是一顆希望,一陣自由的風,或者是一種美麗的聲音。
Thumbnail
這篇是Penana某個名為「瘋了,瘋了,都已經瘋了。」的創作挑戰徵文產物,簡單來說就是以瘋狂為主題的短篇。在方格子也貼上來,一些較細的徵文條件會在後面補充
Thumbnail
這奶油餡就是那種只要吃一口,心中警報器就會大響,逼逼—逼逼—危險勿近!危險勿近!但儘管警報器響徹雲霄,嘴巴好像也不會聽到,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下肚,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停下來,直到最後一口也消失在眼前。
新詩〈蜂蜜怎麼苦了?〉   這些曰子怎生恁地支吾 行道樹間亂了步了 鳥兒為何不理睬轉頭飛了 家裡寳貝狗兒見了我夾著尾巴躱了 看看曰頭沒有烏雲遮到 但心上怎生的黑 挖勺蜂蜜想填補些甜 卻怎生是這般地苦! (劉有恒,2021.8.26於台北)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瘋迷歐洲》這個專題從2023年6月中推出至今,已正式滿一周年了🎊🎊🎊。52個星期以來,每週二準時和各位分享歐洲旅遊的點滴,希望各位不但看得開心,也能從文字及照片中,感受到旅遊的樂趣。 地理上,歐洲很遠,但心理上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炒菜用的橄欖油、手上拿的名牌包、百貨公司買的巧克力⋯⋯
Thumbnail
「超慢跑」近年來風靡日本並迅速走紅至台灣!這項運動不僅能夠改善及穩定血糖問題、強化心肺功能和提升免疫力,還能鍛鍊各部位肌肉、增進身體血液循環且不傷膝蓋,絕對是一項最適合的長壽和凍齡運動!
Thumbnail
Dior創立於1946年,其由來自法國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引領走向國際。各時期的設計師,打造獨特作品,延續最初理念,創造永恆時尚。Dior的服裝,乘載著優雅並揉合各種設計元素,訴說著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故事。
Thumbnail
歡慶「HELLO KITTY」誕生50週年,藉由時藝多媒體、MOMO 親子台、揆眾展覽所共同主辦HELLO KITTY特展「與未來做朋友吧」。
Thumbnail
在黑夜,我讓自己放飛,想像自己是一顆希望,一陣自由的風,或者是一種美麗的聲音。
Thumbnail
這篇是Penana某個名為「瘋了,瘋了,都已經瘋了。」的創作挑戰徵文產物,簡單來說就是以瘋狂為主題的短篇。在方格子也貼上來,一些較細的徵文條件會在後面補充
Thumbnail
這奶油餡就是那種只要吃一口,心中警報器就會大響,逼逼—逼逼—危險勿近!危險勿近!但儘管警報器響徹雲霄,嘴巴好像也不會聽到,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下肚,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停下來,直到最後一口也消失在眼前。
新詩〈蜂蜜怎麼苦了?〉   這些曰子怎生恁地支吾 行道樹間亂了步了 鳥兒為何不理睬轉頭飛了 家裡寳貝狗兒見了我夾著尾巴躱了 看看曰頭沒有烏雲遮到 但心上怎生的黑 挖勺蜂蜜想填補些甜 卻怎生是這般地苦! (劉有恒,2021.8.26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