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筆記法拆解古典老師日課158 ” 放下吧,要不全部都沒了”
古典老師收到讀書會成員發問,從提問者中看到從今年至3年的規劃,其中的目標包含備孕、備考、研究賺錢、做保險、做視頻號等,提醒提問者不要貪多,可用三個策略進行聚焦:策略一、先安排人生必須的事、策略二、選擇自己的發展重點、策略三、咬牙先放棄其他的。
古典老師總結,策略三是最簡單、有效的,但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是不會主動放棄第一與第二的策略。
一、 預判核心
在看到提問者列出的內容,混和從家庭、工作到自我成長面向的目標時,我會想到前兩個策略,讓提問者排列優先順序,再規劃時間投入,但我沒有想到要勸來者,只選其一。但如古典老師所言,精力/時間/戰略管理的底層邏輯是:不要貪多。
二、講解邏輯
在做規劃時,通常是用逆向思維,以始為終的去拆解目標、細分成各種任務,安排在每日生活中,逐步完成已達成目標。但在做規劃前,重要的不是,如何找到優先順序、拆解任務,而是要事第一,先確認什麼是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選擇主動放棄沒有那麼重要的事。
三、啟發疑問
1. 曾有人提到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似乎只要有足夠的精力可以安排很多目標,但每個領域都有拼命在努力的人,假使自身精力有12點,如果選擇3個領域,精力會被劃分成3等分,可能會面臨在3個領域,同時被6分精力的人打敗,而被迫放棄選擇。換言之,真正的精力管理是:目標段捨離,集中精力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
2. 可能受到社群媒體傳播的成功楷模影響,會誤會任何人都可以同時經營好家庭、工作、自我成長,但實際上那是100人裡的1-2%,選擇什麼都要、還要的人,往往在其中一個板塊要付出代價,甚至用寶貴的健康來換。仔細想想,自己是個普通人,選擇打磨一個長久更有價值的技能,會更適合自己,不求速勝,但求慢贏。
四、提煉模型
1. 本文的建議會有效,在於人的精力與專注是有限的,而要做好一個細分領域,是需要花時間去實踐,將知識轉化為智慧,舉例來說,通常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入行模板,步驟一二三四,方便人員跨過0-1的啟動期,就像寫卡步驟:原文摘抄、核心轉譯、個人體驗、行動指引,很簡單,但要實際作、體驗過程,才能把理論的好處為己所用。
2. 對我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自我發展的底層梁柱之一,仍會採用古典老師的提煉順序:
先梳理社會期待與維持生活基本保障,接著去梳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以及思考如何增加人生選擇權,最後,透過社會與自我的篩選,選擇一個主題投入,過相對平衡的人生。
1. 先安排人生必須的事(關係、家庭、經濟、體驗):社會期待+基本保障。
2. 選擇自己的發展重點(技能類型、重要性、變現週期):自我期待+人生選擇。
3. 咬牙先放棄其他的(要事第一、目標階段規劃):平衡人生。
五、運用場景
後來發現雖然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相同的,但要把某個領域的邏輯,應用到其他領域上,是需要花時間去嘗試摸索的找出關聯點,而不是套套思考框架、思維模型就可以,而人的時間只有24小時,做A、就會影響B的時間,要做好一件事,斷捨離是必然的選擇。
我之前在教圖卡與簡報,希望能協助用戶傳遞觀點,但最終體悟到,講課重要的是內容而非視覺化、圖像化(之前看數據,線上授課,內容重要占比約70%,視覺化占比約2%),或許說,能夠清楚表達時,再根據目標用戶、應用場景去選擇用簡報、思維導圖、視頻等呈現工具會更為恰當。
會有上面的想法,與我過去的職場經歷脫不了關係,我擔任企劃、PM做簡報就是為了讓提案通過、獲得資源,清楚、易讀、易懂就好,漂亮與否沒有那麼重要,但在其他應用場景或許漂亮的簡報很重要,深深感受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我最終選擇自己信仰的事物:內容比外觀更重要。
所以,我最終選擇打磨觀點的產生工具: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