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要來談一下「保守主義」。
嗯,很多人聽到保守主義,第一反應多是疑慮跟翻白眼,畢竟在台灣「保守」這兩個字眼有很強烈的負面意義。
根據教育部辭典的解釋,
保守兩個字的意思是:「態度傾向舊有制度習慣或傳統,無意開拓新創。」
而
保守派的定義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等方面,主張維持現狀,反對激烈變革者。」
咦?保守的意思是無意開拓新創,但保守派指的是反對激烈變革,並不是無意變革,好像哪邊不大對勁?
「主張維持現狀,反對政治、經濟或社會的激烈改革的政治學派,以及較重視傳統和社會穩定的政治思潮,諸如不干預經濟、低稅制、國防支出重大,與將個人的經濟歸責為個人成就的政府。包括文化、宗教、財政、經濟保守主義等次流派。」
讀者如果是第一次接觸保守派、保守主義,或對保守主義其實沒有很熟,那麼看教育部辭典的定義應該會很困惑。前半段強調的是重視穩定,但後半段進一步下定義,定義為不干預經濟、低稅制等等,這很明顯的應該是偏向歐美某些國家的標準。
保守主義並不等於「某些教條」,反而更近於「穩健」
即使各位去查
維基百科,大概也只會查到傾向某些學派的見解。這筆者也不反對,因為過去編寫過一些條目,深知號稱集體智慧的維基百科,其實也是有很嚴重的派閥色彩,端看哪一些人比較著力在編寫條目上。
而且讀者您若去查保守主義,用英文conservatism去查,大概也是類似的情況,您可以得到比較普遍性、一般性的見解,大概是「保守主義強調既有價值與維持現狀,相對於激進派而言,傾向緩慢穩健的改革,保守主義不反對進步,只是反對激烈的變化。」
這意思更接近於「穩健」,翻譯成保守算是中文的鍋,過去很多翻譯會滿足譯者跟國家當時的需要,中文採用了相對正面或是負面的寫法,不足為奇,也不需過於在意。
但是有鑑於此,筆者於去年就有一些想法,想要把保守主義整理出適合一般人看的解釋。
筆者將在這整個系列中,儘量將保守主義的內涵,做出比較具有「通俗性」、「易讀性」的解釋,並儘量基於科普的原則,多用譬喻,不使用專業術語,更不發明新名詞套用,全數使用口語化說明。
參考書籍非常之多,筆者難以一一列出,因為保守主義並非一個有完整教條的主義,也找不到大學專科使用的教科書,更沒有統一的標準定義,只有廣泛的概念跟原則。故也因此,保守主義其實比其他現有的各種現代思想,更為難讀、難懂。
筆者個人的經驗,覺得精確的描述保守主義,會是「文字容易看懂,涵義難以理解,通達極需經驗」。
若是著重於描述現狀,那麼「保守是態度、保守派是大雜燴、保守主義只是原則」。反面的敘述可能更好,當有一個人宣稱保守主義「就是這個教條」時,那他應該完全不懂什麼是保守主義。
源自累積數百年的文化、信仰,不是查百科翻年表就能理解
咳,看似沒有辦法,但還是有一些基本參考資料,筆者在此給一些可以當作保守主義「主條目」的書目。也必須先說聲抱歉,目前推薦不出簡單易懂的保守主義書目,更沒有導讀類的東西,就筆者的見解,這類聲稱是「本書就是保守主義內含」相關路線的書刊,大多有濃厚的本科/本位色彩。
呃,這也不是壞事,更不是錯事,只是會讓不了解的一般民眾更加誤解罷了。尤其有些走馬克思路線的方法論,用唯物論的觀點去解析西方保守主義,完全失去了conservertive的原旨原味,變成「看來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差距甚遠」。
筆者不是說,您必須要有宗教信仰,還是基督教信仰才可以理解整套歐美保守主義發展的途徑,本篇也沒希望讀者這樣理解。只是有信仰,確實是比沒有要容易上手,至少跟自稱無神論,卻對某些科學論理信奉如聖經般的人,要容易理解。
以下介紹幾本適合的書,適合不代表易讀,筆者希望這整篇站在「便於一般人理解」的基礎上。但若為了易讀而犧牲精要,就本末倒置了。
就通俗性來說,首推
Roger Scruton的The Meaning of the Conservatism,台灣翻譯作「羅傑史庫頓」的「保守主義」。內容相對其他思想、主義類的易讀,也較無太重的基督教氣息,適合閒暇之餘翻閱。
若以脈絡來說,了解保守主義在當代的變化,起源可以參考
《大辯論:左派與右派的起源》,此書將
潘恩(Paine)與
柏克(Burke)對於改革的爭辯描述的相當清楚,可以做為現代自由與保守派的爭辯基礎。從爭執中更能理解保守派人的思維,是從那些基準出發。
但想從整套歷史跟哲學的根源性去探討,那麼不能不看
《美國秩序的根基》,由
羅素.柯克(Russell Kirk)所著作。內容雖是以探討美國為何是美國的理由,我們可以從中窺得保守主義的根本,與基督教精神的聯繫,這將對我們理解台灣本土的保守主義大有裨益。此外,柯克另一部著作《保守主義的心靈》(The Conservertive Mind)可與之並列,理由同《美國秩序的根基》。
不過,想看懂柯克的作品,無可避免的要對整套西方史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且不是查維基跟翻年表就能理解。這導致要完整看懂包含柯克在內,幾位關於保守主義的專書,通常也得要看過
霍布斯、洛克、盧梭的思想概論,或閱讀過
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
漢彌爾頓的
《聯邦論》,對為何建立起現代美國,有基本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現代保守主義的許多價值,跟筆者從小信仰的基督宗教是高度、密切相關,沒有浸淫在基督教的生活中,會很難理解上述這些作品,關於保守主義中強調的內在價值,到底是什麼玩意。一旦無法體會,就會感到現代的保守主義者,言必稱上帝是非常基本教義派的行為,但這與實際狀況差異甚遠。
內在價值不是只有普世性的一致性
如果您還想更深入,要連工業革命後,走效益論跟唯物說的思想家,為何「反對當代既有社會結構」都要看,才能從另一面去了解,何為當代的保守主義,由另一邊角度來描述,往往可以透過歸納法抓住保守、非保守的想法是什麼。因為保守主義偏向概念跟原則,意即從內在價值發出,再外顯到行為上,而非反過來。
筆者必須先聲明,這些內在價值不是只有普世性的一致性,故不能輕易的認為,東方的哲學思想可以代換,把基督教換成儒教也會有一樣的結果。這類粗糙的對比只會有害於理解,讓我們將複雜的人類社會,簡化成一兩個教條的施行,非常不妥。我們可以將某一些概念引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全世界每個文化圈中都有類似的說法,但不能用幾句成語,就認為宗教都一個樣。
以筆者的立場而言,有熟悉基督教的人去看整套歐美發展的保守主義,絕對是比較駕輕就熟。近年筆者看到批判歐美保守派的台灣人,不管是住在台灣還是移民美國,其批判完全失去重點,不僅僅是誤解的程度,更像是紮稻草人打。更因為對基督教的不熟悉,尤其是對內在價值的不理解,將自己無法體會的價值,輕易批鬥成無科學根據,但批判者自己對科學之理解恐怕遠比批判對象要少。
再加上網路時代要找到特殊案例,用來批評既有的價值實在太簡單,導致許多人輕易相信,舊有價值是全盤錯誤,需要接受有現代性、進步性的科學觀點,去打造符合當代的標準。但相對的,在這些新價值中出現行為失序者,批評舊有價值者卻反而會為之辯護,「少數脫序行為,不能責怪整套理論」。
咦?之前批評其他理論時不是說「一個受害者都嫌多」,怎麼現在變成「個案不能代表通則」?
筆者不打算開頭就點明這是對或錯,只建議讀者是自己讀過、看過、體驗過,了解其中的道理,尤其是無法言明的文化習慣,再去下達判斷。
總之,這個系列將是筆者個人的解讀,各位可以參考,不用盡信。
謝謝。
編注:
萌典暫時還維持舊版教育部辭典第六版之前對「保守主義」的解釋:
「主張維持現狀,反對政治、經濟、或社會的激烈改革,未必拘泥於現有制度,不求進步,而是較重視傳統制度和習慣,強調在肯定現狀的基礎上求進步。」
這也是目前
維基辭典上的解釋,和教育部辭典第六版的定義不同,是相當正面且「穩健」的描述。
延伸閱讀:
這系列之後的內容近於一本專書,會做盡量詳細的解釋,但不妨也先看一下「三十分鐘系列」,為何「保守主義」超乎左右派之分,也不等同於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義:
保守主義之所以會看起來沒有章法,又似乎美國與歐洲不同調,是因為保守主義所在乎的,並不是所謂的偉大目標,例如獨立建國還是祖國統一,保守主義者在乎的是一般性的價值,也就是你我生活中價值的一切,並不希望這個價值受到破壞,要以緩慢的改變來促成長遠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