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認為組成世界的是水、風、土,三元素。古希臘人說是四元素:火水土風.印度人提出地水火風四元素。中國人則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就是組成大自然的五種元素。
三字經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水火木金土是五種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稱為五行,五行是由產生萬物之數與成就萬物之數的生成之數變化而來。
五行在中國人生活中運用廣泛,舉凡天文(行星的命名)、中醫(五行配五臟、五色……)、養生(五行食物)……等。而《三字經》的水火木金土的順序是依據《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彼此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如下:
相生:木生火(鑽木可取火)、火生土(木頭燃燒後產生灰燼歸於塵土)、土生金(金屬礦物來自大地)、金生水(金屬熔化成液態)、水生木(水滋潤植物令其生長)
相剋:木剋土(植物的根系能穿透泥土)、土剋水(水來土淹)、水剋火(水能滅火)、火剋金(火可以熔化金屬)、金剋木(斧頭可以砍伐樹木)
根據唐代孔穎達所著的《周易正義》「《易•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是五行生成之數。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如此則陽無匹,陰無耦,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陰陽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謂之成數也。」《三字經》作者應是採用孔穎達之說而寫下「此五行 本乎數」。
三字經: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義禮智信五種常理是不容許紊亂的。
《中庸》第二十章中孔子說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禮記》〈仲尼燕居〉孔子說:「禮也者,理也……君子無理不動」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愛人,親愛自己的親人最重要。對人的親密加厚就是仁,行仁就是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義,就是合宜,其中以尊敬賢人最重要。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親愛自己的親人有親疏之別,尊重賢者也有次第等級,禮就是由仁義而來。
「禮也者,理也……君子無理不動」禮的意涵就是理,合乎道裡,因此一個君子是不會做不合乎理的事。孔子在禮記裡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禮就是做事的方法,不懂禮就會手足無措、耳朵眼睛不知該看哪裡,進退失據。因此〈曲禮〉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可見修身治國端正風俗都需要有禮。
「智者,知也」中庸裡說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學而後知,經由學習而知;有的人因為遇到困境而努力求知。人往往自以為有智慧,汲汲於追求世間名聞利養,卻不懂得真正的趨吉避凶之道,真正的智是要具備明是非別善惡的能力,並且能擇乎中庸之道。
信,人言為信,言語誠實無欺,說話要三思而後行。中庸裡也提到為臣者若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就沒辦法治理好百姓;想獲得上位者的信任,就要朋友對你有信心;但一個人若對父母不孝就無法得到朋友的信任;想對父母行孝就要反省自己修身以誠。可見從個人的以誠修身到孝順父母、再到朋友交往建的信任、擴及得到主管的信任,然後才能把事辦好,這都是建立在誠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