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學時代到職場工作,教學活動經常出現在我們周遭,從小學生學習基本知識,到出社會就業學習公司內部運作知識、相關專業技能,到成年人階段持續吸收知識,我們常常上課,也有機會站在台上成為講師,當工作者的能力不分軒輊時,上台的技術往往成了職涯發展的關鍵,因為你的表現吸引老闆注意,比起其他人更容易獲得賞識。
系統化教學 傳授運課心法
這幾年公司特別注重人才培訓,營造學習型組織氛圍,我多次受邀擔任企業內訓講師,想精進專業能力及教學底蘊,因此報名參加孫志華老師「教學的技術」實體課程,他將十年來整套教學的技巧,從開場,運課,到課後評價與改進,如何在平時需搜集各式實證案例、個案研究等教學素材,手把手帶我們實際操作的實戰課程,分享滿滿的乾貨及教學經驗,令人獲益良多。
以下摘錄四個階段教學規劃及對應策略。
- 破題:如何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意願與動機,如痛點所在、共感經驗等
- 立意:如何設定教學目標:透過學生提問,識別學用落差需銜接區域,歸納彙整形成知識集,問題是資產解決是機會。
- 串聯:互動參與,峰值體驗的課程設計,由簡入深靈活運用教學技巧。
- 總結:歸納提點,重點recap、課後內化輸出應用,驗證學習成效。
設計思考 用戶體驗脈絡化
產品設計常用的用戶旅程地圖 (user journey map)概念,也能運用在教學情境與課程規劃,孫志華老師進一步在白板上說明如何運用,以時間為橫軸、課程規劃為縱軸,心理學習狀態為波動曲線,偵測學員課堂即時反饋,如反應熱烈、聽而不答等,現場動態調整教學手法,讓學習效益極大化。
這個思路是我以前沒想過,覺得相當實用,原本複雜的心理狀態轉化成具象流程圖,快速拆解其中精妙之處,未來可以用設計思考方式,思考學生可能的聽課反應規劃課程內容。
換位思考 突破互動盲點
「為何你會?而他不會?」教學設計本質在於補足差異,不是單向傳播,而是互動體驗的共創成果。你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嗎?當台下提問反饋越熱烈,台上講者通常會感染現場氛圍,更賣力加碼分享。
- 用戶=學員 (具體的使用者,他為何報名這堂課程,希望獲得什麼呢?)
- 體驗=講者教學服務(含課程內容與互動)
- 平台=線上/實體、軟硬體設備(因應場景,預備哪些互動機制)
人與人的關係是有機連結,隨時提醒自己從對方角度來思考,同樣思路可能也適用在_____,讓互動溝通變得更順暢!_____請自行填空如客戶、主管、另一半...
- 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請幫我按愛心、追蹤+訂閱。
- 歡迎按以下連結贊助抖內我,給予我更多創作動力:贊助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