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生氣》讀後心得
前言
身為一位火爆星座代表,小時候在果菜市場可是出了名的小霸王,脾氣大得嚇人,在成長過程中,雖然不是那麼容易生氣,但總有幾次有生氣到整個身體很不舒服的狀況,甚至會影響好幾天,不像身體生病一般有明顯的病症,但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悶感與不舒服感。
直到學習佛法後,佛陀說貪嗔痴三毒,毒什麼?毒我們的身心。明白這件事情以後,我成長中生氣的體驗也如同佛陀形容的一樣,影響身心,即使慢慢累積關於佛法的知識,當脾氣上來時,還是無法控制,也因此有挫折,思考自己為何無法順利轉換生氣的情緒,直到看到 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這本書,很好奇如何將佛法的智慧用於照顧自己情緒,便開始閱讀這本書。
作者一行禪師,出生於越南,為國際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著作高達上百本。一行禪師的法門結合初期佛教 ,大乘佛教的唯識與禪宗,西方心理學觀點,蘊生切和現代之教法,在法國創梅村正念修習中心,一生推動正念修持,2001年12月14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身心研究所,特別將三十五年來第一個「身心靈研究貢獻獎」致贈給一行禪師,以表揚他提倡的正念修持,這是佛教的正念修持,首次得到國際醫學界的肯定。
五戒的演繹
所謂正念分明,即是專注於當下,在當下保持覺知,而佛教的五戒,在一行禪師的教法中,更是深化五戒的內涵,將其定義為正念分明的基礎訓練,在西方傳授五戒時,改以「正念五學處」取代傳統五戒一詞,並以正面意義取代傳統名稱中較負面的五戒——尊重生命(不殺生)、佈施(不偷盜)、性倫理(不邪淫)、諦聽與愛語(不妄語)、不飲酒(正念分明的消費),這也讓我想到在法鼓山上課的時候,也是以正向積極的層面來看待傳統較消極的戒條,將五戒視為佛陀為照顧我們身心的健康所制定的最低保護,如果以這個面向來看,就覺得這是現代人很需要的,在教學現場,學生罹患身心疾病的比率逐年升高,常常都需要借助輔導處老師與心理諮商師的專業介入,很不捨這些孩子還未成年就必須飽受這些痛苦,近年來輔導處在宣導身心健康的課程也越來越多,現代人也越來越注重身心靈平衡,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解讀兩千多年前的戒條,便覺得相當有智慧。
吃進憤怒
「我們不僅以食物滋養憤怒,也透過眼睛耳朵與意識所接受的資訊滋養它,文化產品的消費也與憤怒息息相關。因此,發展一個好的消費策略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讓我驚訝的是,一行禪師對於「吃」的看法,禪師在書中提到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當我們吃下的雞蛋是來自於不人道對待的雞隻,牠們在養殖場所受的各種對待都會化成憤怒情緒到牠們所生產的雞蛋,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身心狀況,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之前在學校與校護討論為何近年來還自的身心狀況比我們以前要多上許多,她也有提到可能是來自於我們食物的關係(當然她提的是環境賀爾蒙等科學因素),如今讀到這一段,讓我重新思考吃跟人的關係性,盡量用對眾生友善的食物,從吃開始關照(或關心)自己,也許是一個新的角度,並提到「我們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避免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和焦慮,唯一的出路是少消費。一但我們能夠簡單快樂地生活,就更能好好地幫助別人。」雖然目前我還在學習與慾望相處,也希望自己能早日看透慾望的本質。
處理憤怒的方法
「通常我們處理負面的情緒都是採取抗拒或逃避的方式,對於生氣、恐懼,乃至於失戀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
來到主要篇章:如何處理情緒這件事,禪師要我們面對情緒,並要有能好好照顧這個情緒的信心,所以佛陀說要擁抱痛苦,並透過念念分明的呼吸,「所謂念念分明地吸氣,就是清楚覺知空氣如何緩緩進入體內」,並慢慢讓自己向內關照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生氣只想向外發洩,認為惹你生氣的人應該要被處罰,雙方痛苦並無法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而是關照自己生氣的原因,藉由慈悲感覺到其實對方也身處在痛苦之中,禪師以智慧的比喻,說明如果自己家著火了,應該是先回家滅火,而不是先抓住點火的人並處罰他,這對著火的家並沒有幫助,想到這裡,我也聯想到聖嚴法師提倡的「心靈環保」,強調如果每個人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也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他人,自然這個社會便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接近「淨土」,每個人在這個世界,都能夠感覺到自在,也如同《六祖壇經》中提到的「心淨則國土淨」,唯有每個人向內照顧自己的身心,和諧的人間才有機會達成。
結語
「很多人向外尋求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一定來自內心。我們的文化總是教導快來自擁有許多金錢、權勢或社會地位,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有錢有勢的人並不快樂,有許多人甚至走上自殺一途。」
觀察最近學校的狀況,也發現貪欲真的影響人很多,為了錢,許多人都變成自己不見得喜歡的樣子,更何況是真正的快樂,佛陀說過:真正的快樂本質是自由,這種自由自在,跟物質條件好壞無關,而在於心是否能夠轉化,能夠轉化的心,才能好好面對憤怒,得到真實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