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幾家指標性的財經媒體中,有一家的數位轉型做得又快又猛,從系統導入到數位內容的表現皆可圈可點,我一直都是最忠實的受眾,進公司工作前也買過好幾個付費媒體商品。
進入最喜歡的財經媒體,對於資訊焦慮(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我而言,工作可以跟成堆訊息為伍,在資訊流上高速衝浪,光想就充滿幹勁,可謂美夢成真。
資訊流足以載舟,但也能掀起巨浪將人淹沒,後來我還是滅頂了。英文單字「burnout」很傳神,就是生、心理被燒乾,對於工作極度疲倦,對於生活極度厭煩。
2022Q4的某一場例行性週會,執行長下令全員參與一場重要會議,無論你在天涯海角都要參與。那天我人在臺東,坐在飯店大廳遠端開了三小時的會議,會議裡講著2023年經濟局勢將會多差多差,所有人都該竭力衝刺業績幾趴幾趴。
這是一場很緊繃的會議,彷彿世界末日之前的最後一場會議。
中午開完會,我走上臺東街頭覓食。陽光燦燦,臺東人的行動慢慢,一群人排著隊在熱門麵店等著吃午餐。臺東的市聲鼎沸跟臺北辦公室喊殺喊衝的聲音有著強烈對比。
我頓時莞爾,大家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有人因為業績慘淡食不下嚥,但也有人就只是如常地排隊吃一碗熱呼呼的麵。
我理解到:日子是中性的,生活是一種詮釋。
再更早之前,我在生活媒體工作,是當時最具特色且專注報導小人物的媒體。裡頭每位受訪者感覺都有種透亮感,他們的生活就像套過濾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著哲理,好像還飄著淡淡AESOP香氛味。
從專注小人物的雜誌到專講大格局的媒體巨擘,這一路走來我很常參不透哪樣的生活是好的,哪樣又是不合格。然而,在無窮盡追趕KPI、許多的失眠夜後,這一趟臺東才讓我想清楚:我是那個想好好吃碗麵,好好睡頓覺的人。
當認清自己無法幹大事的時候,我鬆了好大一口氣,覺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