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竟然隔了4年才讀完它,看書真的需要一些契機,我記得在前幾年我還和朋友說笑談及過去大學時期我每年讀百本以上的書,而前幾年一個月有一本就很滿足了。因此今年開始重新面對閱讀的計畫中,就有好好把藏書閱讀完的約定。
購買此書的契機是因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知道吳曉樂,然而更喜歡是這本書標題展現的的那種口氣,讓我想到有個被廣傳的短句:「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 偏偏卻要工作 我是不知道明明是誰啦 反正我是偏偏」,感覺可以感受相似於那樣的率性,一種全世界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就是這樣
的處事態度。
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單然下的反動。
所謂對女性視角的文字共鳴聽起來莫名扭捏,古代會說文人相輕,但現代我們該說,女人相輕
。因為我們因身份難以名狀的那些累積,使我們對於同樣角色總在共鳴同時相厭,在自負間揭開自以為光榮的傷疤。
很多人問過,為什麼關於女性的文字,不問新舊,老反覆出現三個字:愛自己。難道女人真的如此不經世事,連最基礎的自己都愛不好嗎?是的。實情是,相較於愛,我們對於這身分,更常練習的情緒是厭惡。......
愛自己,若聽起來太深又太淺,不如抽換成立一套說詞,不應有恨。
——〈習得復忘掉〉
所謂認同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字義上指「心理學上指個人在情感及認知上對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有正向的態度,因而願意接受對方的想法、行為,及價值標準等,並加以仿效,使得個人與他人或團體更趨於一致的心理歷程」,到底有多不愛自己才需要反覆提醒,並且即使認同不表示我們需要喜歡啊,可以的話,寧願從未意識到此事,或許才是放下。
人生隨著年歲增長不斷轉換角色,從前是女兒,再後來成人別人的女朋友、伴侶、母親、長輩,當中的角色並不是單一存在反而時常共存。我們是母親的女兒,但母親也一直是外婆的女兒,我們好像在造個共業,無法從輪迴間脫離,生生世世在此漩渦中試著抓住什麼,但好像也失去了什麼。
一旦認識到自己也有傷害母親的能耐,孩子變退無可退地長大了,母親只能在淚眼模糊中,見證孩子走上成熟與懂事。——〈叛逆期〉
書中我最喜歡〈那些致命的明亮〉,那些我們從小就懂的道理,沒什麼到了長大就以為需要改變不是嗎?那些成長憑什麼一定要傷痕累累,那些歷練為什麼一定要過?給生活一點鬆弛的份量和恢復的彈性。我們努力不要做那麼白目的人吧。
我想要指出一種權利,是若有人把你的手往明火上扯,你就痛得十指連心。不必假裝堅強,不必從中鍛出什麼削鐵如泥的硬道理。
我們都受過教育,尚未明確傷勢前,千萬不要輕易搬動傷者的位置。既然如此,逼著被生活狂揍一頓的人馬上站起來,不是我要說,實在有夠白目。
——〈那些致命的明亮〉
前陣子metoo事件不斷燃燒,當中有些是認識的人,耳聞著這些事件都覺得難過,沒有人應該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但傷害依舊造成了,我們怎麼能不聲援這些呼救、這些撥開結痂,希望下一個人不要在同樣地方受傷的心情呢?這些忍耐,是為了不要把傷痛延續下去,恨比愛更深,但抒發出來,讓他們知道並不寂寞,就有了原諒自己的機會了,而犯過錯的人當然也該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甚至自我反省的機會,這都該是必須面對的道理。
我低估了道歉這舉止,對於受傷的人而言,是不容省略的儀式。道歉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承受過的痛苦,也有被嚴肅以待的資格。道歉是,把你從別人身上掠走的物品、情感或尊嚴,謹慎地交還給對方,因為那本來就屬於他們。道歉是,你請求原諒,對方不一定會原諒你,但若對方認識到他有原諒與不原諒你的選擇,他生活的所有層面,將比一開始好很多、很多。
——〈他從海上來〉
我想這個社會給我們很多框架,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因此常常受傷,即使對世界萬物充滿好奇和疑問,卻逞強的堅持下去,然而所謂成長成人,多半都在不知不覺爬了很久的山路後,回望來途,才發現原來我們走了好長一段路,那樣回望的風景可以治癒我們嗎?
我們總在找治癒自己的方法,不論書寫、畫圖、進入群體、挑戰極限,我想,都是身而為人的過程。如同莫泊桑在《脂肪球》寫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
獻給即使充滿質疑和困惑、即使跌跌撞撞,仍舊坦然面對與他人、社會不同的自己,也可以率性地說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直白。
—
2023.08.31 記
2023.02.07 閱
—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作者:吳曉樂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年:2019
ISBN:9789869760317
頁數:232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