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世界上,男人與女人、窮人與富人、白人與黑人、死人跟活人、大人與小人,有關係的人與沒關係的人,有山靠的人與沒山靠的人的共通點?
有一點是,在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中,以感性或理性理解世界,而終究必須在夜深人靜時回答:「為何而生?」
「真正的英雄是沒有弱點的。」
英雄,是努力+天才。英雄為何努力,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欲追求的是什麼;即便痛苦,也能夠享受痛苦,最終獲得痛苦後所帶來的甜蜜果實。但英雄不是追求痛苦本身,而是追求更深刻、更有理由的東西,也許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快樂,使之擁有持續不斷追求的動力,而非某個頭銜(某某第一)或位置(某某長)讓人有不同的位置與高度。
人之所以會蛻變,不是因為時間,而是因為經由痛苦產生對自己更深的理解,進而得以改變與超越。某些學著、專家,年輕與中老年時持有不同的理論與信仰,如同我們現在回頭看我們的學生時期,一樣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詮釋;因為我們又更了解了自己一點,某個新的我在痛苦中被創造了出來。
我想大家在大學選填志願時,一定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填這個科系?為什麼要念這所學校?如同面試的老師,在言談之間不是要知道學生的才能與否,而是學生對與本科的理解與看法為何。其所形塑對本科的想像雖然必定多少抱持著虛幻,但是能否成功適應並持續投注熱情的關鍵在於,還是回到自身的提問,我為何選擇這個科系?甚至我為何選擇非義務教育的大學繼續學習?為何學習重要?大學的學習與社會的學習有何不同?什麼是一位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什麼是有念過大學與沒念過大學的根本差異?什麼是學習的樂趣?什麼是支持我不斷學習與成長的動力?若現在的回答,與當時入學時的回答是相同的、維持現狀的、始終如一的,那麼可以確定的是,我還不夠痛苦,我還沒走過痛苦,還沒獲得痛苦之後那段能夠持續給我人生動力的回憶。
我們能夠逃避痛苦、逃避競爭,但是痛苦與競爭並不會就此消失。想要隨遇而安的人真的只是想要隨遇而安嗎?想當初在都發局做約僱時,覺得每天能準時上下班,有時間念書、上課,即便薪水只有33k,省吃儉用(反正沒女朋友),日子也過得充實愉快。難道只有追求與競爭世俗的肯認才是值得的嗎?桌球天才不碰桌球、對桌球的勝負不積極追求是否便沒有了價值?況且,想要隨遇而安真能夠隨遇而安嗎?想要維持現狀就能夠維持現狀嗎?不管桌球天才是否發揮其才能,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樂在其中、腳踏實地的持續成長下去?即便追求的是隨遇而安,也是不斷與自我內在競爭的關係。痛苦與競爭不會消失,亦如感知(痛苦)與求生(超越)意志不會消失(在此,關於尋求安樂死的意志,我認為也是一種在痛苦中尋求超越/解脫的過程)。隨遇而安,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無所選擇,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追求更美善人生的可能,從宏觀的角度、人生的時間軸上,「安」不是常態,變動才是。
在隨遇而安之前、在脫離世俗的主流價值之前,總得先理解世俗對人生勝利組的定義與條件是什麼?亦如,在自我批判之前、在典範移轉之前,總得先認清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吧。因此,對於近幾年的教改,一味的尋求多元價值、翻轉、學生自主學習等,我認為其前提在於,我們先對與基礎教育有一完整的學習,這些改變的想法都很好,但是義務教育的傳統文化是不容隨意破壞的,亦如言論自由的前提是以法治為基礎,創新教育的前提便是以文化傳統為基礎。進入公部門,要帶有其理想,但是也不必急於實現理想,而是先觀察與學習體制內的知識與方法,在舊有體制的基礎之下,一步一步的累積能量,才有不斷創新的可能。血液裡不會有鐵的味道,那不是鐵,而是痛苦的味道。唯有痛苦,讓我們的血液得以不斷流動。
201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