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我在學生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我們可以在那些文學作品,找到人生的避風港;找到人生的一盞明燈。在我們生活困頓,失意難過中,藉由那些激勵人心的文字,走過悲傷;度過難關。
若是讓我們悠遊在那些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注入活水的文章中,相信我們的生活,將活得更加精彩而富足。
現在,我們就來閱讀這本《怦然心動的文學課》,讓我們徜徉在文學教育的心靈桃花源。
❤️一堂作文課,可以給我們的家人溫暖!
環球技術學院的王若嫻老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堂拉近家人之間距離的文學課。
王老師為了引起同學上課動機,她要學生繳交「我的名字真善美」的作業。
這份作業的設計源由,是因為自古以來,華人起名取字時一直重視意義,所謂「名之與字,義相比附」,更多父母親為孩子取名字時,深深埋藏著期許跟苦心。
王老師在課堂對學生說:「你們的名字三個字中,去掉姓就只有兩個字,甚至一個字,就是父母送給你一生最大的祝福,也是最迷人的生命密碼。」要解開這個密碼,王若嫻要求同學上網去查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一個字、一個字去探索更精確與原始的意義。
同時,學生還必須訪問父母,記錄下採訪的時間、地點與答案,記得一定要詢問:當初取名字時有什麼期望與祝願?
再來,請同學寫一封簡短的家書家書,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回饋父母親賜給他們美好的名字。
王若嫻擔心學生天馬行空,就先給了範例,讓學生依循三大方向,首先,表達對父母的感恩,然後談在學校裡的學習狀況,最後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對未來的期許與抱負。
這份作業引發許多的回饋,許多父母和學生在魚雁往返中,感受家庭的溫情。我認為許多深埋心底說不出來的話,藉由書信,得到了抒發,得以傳達。
其中有個感人的故事,就是該班有位女同學得了腦瘤,突然蜘味網膜下腔出血,在接近期末考的三天前,一句話也沒留下,就離開人世了。
王老師將這位母親寫給那位女同學的回函,拿給了她,一封女兒沒有機會讀到的心意。那位母親哀傷中帶有一抹微笑訴說「非常高興收到女兒的家書,否則我不知道女兒怎麼想像我,也不知道她那麼思念我。 」因為有這封信,一切的念想也就有了憑藉,這就是文字神奇的魔力。
而經歷了一場無常的人生經驗,王老師告訴自己,以後一旦收到回函,一定要立刻發回給學生,因為愛一定要及時的說出來。
我們有多久沒有寫信給我們親愛的家人了呢?記得愛要及時,藉由文字,讓我們把愛留下來,留給我們所愛的人。
❤️讀(出師表)反思親子間的溝通,要會說話
陳盈州老師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姪子之間互動是用責駡方式管教,所以小孩常受委屈,遲遲不能接受父親的關懷。
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的經驗中,深愛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停止關愛,但往往過於急切,反覆說教,過早否定孩子的說法。
就因為親子間溝通不良,造成年少心靈的傷害,也因為麻木,就此封閉了雙耳,雙方都沒有溝通與進步的空間。
陳盈州說:「〈出師表)其實是一篇站在父親角度,希望孩子懂事的文章。」
而在我們現今社會𥚃,我們也常常聽見父母使用負面溝通語言模式,無一不摧毀孩子的自尊。例如:除了玩,你還會做什麽?早知道就不要把妳生下來……等。這些話,都深深傷害小孩子的心理,讓心中的疤不曾癒合!
陳老師介紹了P N P溝通法,也就是用稱讚來指正他人,在陳述時,先建立正面的肯定與認同,再提出負面的建議和批評,最後以正面的鼓勵與信任收束。
陳盈州講解〈出師表〉時,彷彿看見他幼小時受到的創傷,結痂的傷口還在哭泣,忿忿於長輩的不理解與嘲諷,於是他復活了一場對話,藉此提醒我們:〈出師表〉是一篇奏議類的公文,也是一篇動人的抒情文,但也有可能是一篇不成功的論說文。
所有的諄諄教誨與殷殷期望,一旦結合了權威的說服模式,搭配上負面與否定的語氣,會將原本立意良好的交流轉為不為人所接受的好意。
〈出師表〉一文,自然可以成為親子教育與生命教育的一課,家長需學會更積極與正向的溝通之道,協助孩子療癒受傷的心靈。
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學會和孩子說話,我個人認為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學會好好跟孩子溝通與交談,將會使親子間的情感更加融洽。
因為我們一時的氣話,常常在無意間,傷了我們孩子的脆弱心靈,造成彼此難以癒合的傷口。
這是一本運用報導文學方式,介紹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作品閱讀並融入各自生活經驗及關心主題,用創新想法設計課程,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和反思學習的好書,帶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開啟怦然心動的知性之旅。
#須文蔚
#文學課
# 怦然心動
#文學教學
#國文教學
#人生學習
#時報文化出版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
#2024第22本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