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場引起我興趣的講座,名稱是「世代合作、青銀共事,企業人才的發展與規劃」,這不就是我平常訪視的過程中,常接觸到的議題嗎?像是人資會跟我說,他們找不到年輕人願意加入傳產、他們面臨人力短缺導致經營困難等...。但我除了簡單同理外,也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才能讓彼此的對話激盪出行動方案。遺憾的是,因為已有其他行程只好放棄這場講座,沒想到卻意外得知 Star哥 有去參加,所以我當然不能放棄跟他交流講座內容的機會。
以下,是我徵得 Star哥 的同意後,列出三個他聽完講座的心得,以及我針對這些心得有感而發的想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老師分享傳統產業的實際案例,提到雖然薪資很不錯、工作穩定、上班氣氛好,輕齡者打工時也都能穩定好幾年,但轉正職幾乎無法成功。想坐辦公室、多體驗人生、這個工作未來我會沒競爭力...是普遍婉拒留任的原因,隨著核心員工年齡漸長,幾年內公司就要面臨生死存亡。這樣的情境,是現在普遍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題。
我其實對這點也很有共鳴,記得有一次我到某金屬加工廠訪視,訪視團隊在偌大的廠房內來回走動、討論,幾乎每個人都汗流洽背。人資就告訴我們,像他們這種3K產業(困難、髒汙、危險),真的很少年輕人願意加入,他們曾經去附近的超商徵才,希望邀請年輕的超商店員嘗試,但店員的一句話就讓人語塞:「我想要上班可以吹冷氣」。面對這樣的困境,一同前往的就業中心夥伴,也只能連忙回應:好的,我們會再幫你們多多推薦輕齡人才(笑)
企業對中高齡的刻板印象可能是他們在公司未來的發展可能有限、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好溝通等,但這些可能都是年齡這個標籤而造成的刻板印象,換言之,不論甚麼年齡層,本來就會有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人,年齡未必是根本的原因。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也認為容易溝通與否,比較跟特質有關,其實跟年齡無太大關聯性。我就曾遇過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前同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她很難溝通(也許只有她自己不知道),跟她溝通是一件效率極低、很心煩的事,她總是能東拉西扯無關緊要的事,不過她也不是中高齡啊(笑)。所以呢,我認為好不好溝通真的因人而異啦。
而針對發展有限來說,有次我在訪視的時候遇到一位駝背有點嚴重、看起來年紀很大的阿嬤,阿嬤說她今年八十歲,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希望可以一直工作到死前的最後一天。我笑笑的回應她:好喔!阿嬤妳會長命百歲的。其實我真的很欣賞阿嬤對工作的熱情,覺得那份笑容好燦爛啊,所以還特別邀請阿嬤讓我拍照,她也大方地比了個「耶」(好可愛啊),希望自己能永遠記得阿嬤對工作的這份熱情。
與其勉強熟齡者學會AI、使用不熟悉的軟體寫報告,不如由輕齡者協力(助)處理,由熟齡者在更需要經驗累積的任務上,多負擔經驗傳承的示範和指導,讓雙方互相學習、協力工作。以現場工作來說,可能不只是提供輔具、設備來協助熟齡者降低工作負擔,團隊內的職務再設計、任務重組...等,更能達到彼此能力的揚長避短和教學相長。
回到工作的現場,因為近期我比較常跑傳產中小企業,最近很常看到的情況是,對中高齡人才的協助,很高的比例多從工具的角度著手,希望透過輔具、設備的改善,降低中高齡夥伴的負擔、延後中高齡勞工的退休年齡。但其實,職務再設計的方法還有其他許多種,我們常常也可以發現,工作分工、職務內容調整、工作分配等方式,有時候還比工具的提供,對中高齡者的協助來的更有助益。
這部分也引發我思考,希望自己在每次的服務過程中,能保持耐心,多點傾聽和慢下腳步,好好了解每位申請者的脈絡,思考除了輔具、設備以外,其他改善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夠避免因為自己手上拿著鐵槌,然後就只會認為全世界的問題,都要用釘子來解決,的這種單一思考角度。
確實,現在的招募主流多聚焦在輕齡族群,再加上目前事求人的趨勢,傳產中小企業其實是人才招募的弱勢。在這樣艱難的招募困境之下,我認為不管是中高齡求職者,或是有缺工困難的企業,都可以充分的運用政府的資源(例如:各區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只要願意保持開放的心態,我相信對不只企業可以拓展新的招募藍海,對中高齡者來說,也能展開人生的新風景,互利共生、雙方受益。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想法,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email protected]
或追蹤我的IG : peiwensister
加我好友LinkedIn:Cary Liao
「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圖片,著作權皆屬於本網站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