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對完整閱讀心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這裡看上篇。
1.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
2.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才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不必實現我的期待,希望我們是真心誠意地看待彼此。——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Rerls)
3.
所謂的「接受」,則是大方承認我們對各種事件所產生的反應,並且深入去體驗或感受,進而樂於承擔它所帶來的責任與代價。
4.
母親之於孩子雖然是絕對的存在,但若因此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我給的」,則是非常危險的想法。
5.
人們之所以沉迷於宗教,也是相同的原因。所謂宗教,就是永遠保護我、愛護我的神所在的地方。德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妮‧史塔爾解釋,有這種問題的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部份的主體性去迎合對方」。尤其是孩子,他們不惜放棄自己,也要找一個安全的保護人。因為對孩子而言,安全的保護就等於被愛。可惜的是,儘管他們為了被愛而放棄自己,這個犧牲最終並不能換來他們所期待的。
6.
通常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不是「某人有多照顧我,願意和我一起犧牲」,而是「某人有多努力試著理解我的痛苦和無力感」。
7.
懷疑與困惑引領我們探尋新的人生。在矛盾與空虛中,深刻的質疑將會帶領我們走向能真正做自己的地方。
8.
適當地緬懷失去的東西,可以讓人生輕鬆一點、舒適一點。懂得失去,也是一種守護自我的方式。
9.
在滿足孩子的需求後,請獨自一人靜靜地為兒時的自我追悼,為她渴望與等待那樣的母親卻落空的心情悼念。「原來是這樣,所以我才會這麼痛苦。」輕聲對兒時的自己這麼說,並給予安慰與鼓勵。這也是自我覺醒的瞬間,認知到自己兒時對母親的期待原來是如此。
10.
正如阿甘本在書中所說:「懶惰源於希臘文的無心。」讀到這段,我不禁拍了一下大腿,就是這個!人際相處時發生的許多問題,尤其是親子之間,都與「無心」於細微的小事有關。我們必須先思考什麼是「關心」,以為已經付出足夠關心的人,在經過思考後,或許不難發現自己也只是關注自己有興趣的部分而已。
11.
努力發掘日常中能自我滿足的小小行程,更具有意義。
12.
為了避免無聊而被創造出來的東西,便是「工作」。我們身邊的工作狂朋友,總是說自己「實在太累,連移動手指的力氣都沒有了」,也常抱怨「真想逃離一切,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但等到真正有了空閒,他們卻又閒不下來。為了逃避時間空白帶來的空虛,總是想方設法欺騙自己、說服自己繼續忙碌。當然,將忙碌視為美德的社會風氣,也是導致人們無法真正面對無聊的重要原因。
13.
每次想到周一上午,我總是滿心期待、心情愉悅。我一直努力建立這種看似微小,卻是個人專屬的日常行程,也正一點一滴地增加中。儘管微不足道,卻得花費許多心力來維持。我也想藉此擺脫他人的束縛,用自己的力量感受生命的喜悅與快樂。
14.
我身邊的許多作家,也說過類似的話:「為了在每天最美好的時刻坐下來專注寫作,必須先調整好其他行程和身體狀態。」換言之,要讓某件事成為最快樂、且樂此不疲的事情,需要像修行一樣的反覆練習。
15.
即使不是為了追求多麼偉大的自主人生,至少這個小小的改變,就能讓自己不再依賴他人,不再從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生命的滿足。
16.
有些人說:「像那樣生活,幾乎等於是修行了吧?」這是有可能的。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想要維持下去,必須有自我克制的能力,所以稱之為修行也無妨。但是對人生走到這一步的人,尤其是讀到這本書的你,一定會知道。知道跟著感覺走所得到的快感不可能長久,也知道這個快感和舒適的狀態,不會如你所願那般隨時出現。
17.
希望各位別讓實現個人快樂與滿足的權力拱手讓人。責怪生命或陷入憂鬱,注定只是虛耗人生。與其漫無目標尋找某個對象,藉此滿足我們對生命的迷戀與愛情,不如努力發掘日常中能自我滿足的小小行程,相信會更有意義。
18.
無聊是遮蔽虛無的帷幕。——赫爾伯特‧普格(Herbert Plugge)
希望各位讀者也能從上面的書摘中,找到陪伴你的句子。記得喔!別總是輕易地把實現快樂與滿足的權力讓渡給別人。
想看更多作者的精彩內容,就去找書來看看吧!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