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約恩拋下經濟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身份,從瑞典遠赴泰國修行,勞動、冥想,學習活在當下,學習坐在妹子面前不偷瞄(困難度⭐️⭐️⭐),十七年來不使用金錢(困難度⭐️⭐️⭐️⭐️),沒有性生活,包含不能自慰 (困難度⭐️⭐️⭐️⭐️⭐️)
然而,專注心靈成長不代表你可以拋棄現實。在佛教盛行的泰國,他們可以化緣取得食物,到了西方,人家只當他們是乞丐。沒錢搭交通工具?他們站在岸邊兩小時,直到有人意會到他們需要船票。面對血液異常疾病,他沒有金錢可以接受高等治療。
這些困難,跟我們一樣
修行了十七年還俗後,他遇到憂鬱症,他質疑起自己:「我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永遠不會有家庭、我永遠找不到工作、也永遠買不起房子或車子。不會有人想跟我在一起。十七年來,我一直在精神成長上努力,而這就是我的下場」。
這種困境,跟我們一樣
還俗生活步上軌道後,他得到ALS(漸凍症)。大多數提倡心靈成長的人,都會強調這對你的身體也有無窮的好處,仿佛你的人生只要順流就會順利。但,心靈成長不是萬靈丹。
他的基因,跟我們一樣;他的絕望,也跟我們一樣。
看到這裡,你會懷疑,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心靈成長到頭來,還不是這樣?但正因為他跟我們一樣,他面對內心波瀾的體悟,就不像是遠在天邊的智慧,而是近在我們身邊的陪伴。
專注心靈成長,不是為了得到,而是學習放下。
我可能錯了 — 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執著於己見,我未必總是對的」— 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浮現在我腦中的念頭可能錯了,不要毫無保留的相信他。
閱讀《我可能錯了》的時候,我感到全然的平靜,還有腦袋的放鬆感受,那是一種酥麻的、鬆弛的舒適感。
作者比約恩的生命經驗,讓我十分容易代入。他不是一開始就擁有智慧,在長達十七年的出家生活後,也面對憂鬱、黑暗、被病痛吞噬身心,可是他很真誠的面對自己,並且分享出來。
讓我知道,我們不需要執著於透過身心靈的修煉,去獲取至高的領悟,我們依然可以失落、低落,再努力撐著。
最後,唯有一點,我參不透的。許多修行者都說「不要相信你的念頭」,卻又說「要傾聽你內心的聲音」。他們似乎都分得出來什麼是膚淺的念頭、什麼是內心的聲音。但我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