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你的心:(五)使人主動,是一門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小明獨自坐在咖啡店裡,前面那桌獨坐的女孩每次抬頭跟小明對上眼時,就會對他露出甜美的微笑,小明可能會因此而受到鼓勵,而想要常常不經意地抬頭「不小心」跟她對上眼;但若是火車站前面有一個工讀生女孩(而不是愛心女孩,我們已經知道有這兩種差別了),她拿著一袋滿滿的筆對著小明持續地甜美微笑,你覺得小明會想要繼續跟她對上眼,還是會裝作沒看到呢?

快幫小明想想啊!那女孩要走過來了!
raw-image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增強/削弱他做某件事的動機呢?什麼情況下小明會想要看那個女孩,什麼時候小明又不會呢?在上面那個例子裡,女孩甜美的微笑顯然不是關鍵。

除了「銷售愛心」的從業人員之外,教育者也很關心「動機」。事實上,在教育現場裡最困擾教育者的麻煩之一,就是怎麼樣讓學習者更有動機。這個長久以來被很多人宣稱已經解決的問題,長久以來都沒有被解決,然後又一直有人宣稱自己有新的方法可以解決。

「獎勵」能強化動機嗎?

在台灣教育現場最常見的大概是「行為改變技術」,這種技術建議人們可以透過「獎勵」來增強人表現某個行為的「機率」,不過也至少有兩個麻煩。第一個是得要持續給予獎勵,否則之前增強的效果就會失效了,大概像是我那個時代考上大學就不讀書那樣,反正都拿到「最後的獎勵」了,還有什麼好讀書的?現在大概要一路考到碩士,那就比較「持久」了,可喜可賀。

raw-image

另一個麻煩在於人對獎勵的「認知」會影響獎勵的效果。比方說小明的例子,他對女孩「為什麼會對自己微笑」的認知,影響了甜美微笑對他產生的效果;或者當你「覺得」,主任親切地蓋在你學習護照的「好寶寶章」只是他升校長的技巧之一,你應該也很難因此而受到激勵。

除了教育現場之外,在家庭的教養現場裡,動機也時時刻刻困擾著雙親一二。

比方說家事好了,你家是誰在做家事?小孩要不要做家事?當你是小孩的時候,你要不要做家事?你是怎麼跟小孩說他應該/不應該要做家事的?你的雙親一二是怎麼跟你說你應該/不應該做家事的?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家是大家的,所以家事是大家的。」這個雖然有道理,但對小孩來說說服力很弱,最後通常會演變成「父母使用力量強力要求小孩做家事」的結果,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獎勵」也是很常見的方法,像是「洗一次碗十塊錢」或「洗碗就稱讚他是『好家人』」之類的。有趣的是,前面那種方式牽涉到錢,很容易讓小孩變得斤斤計較,而小孩斤斤計較的時候,大人就會想起「自己做家事可是沒報酬」的悲慘處境,轉而想要碎唸小孩「家是大家的,家事是每個家人分內的工作,怎麼可以這麼計較?」完全忘記「做家事就有錢拿」是大人自己劃的「界線」,結果還是因此而破壞了親子關係,而且還被小孩又貼上一張「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標籤。

至於「洗碗就稱讚他是『好家人』」或「是我們家的好小孩,都要做家事唷」等等說法,雖然通常被包裝上「好教養」、「理性溫柔堅定」、「講道理」之類的華麗包裝紙,但好好撕開包裝紙的話,就會發現它骨子裡其實還是「獎勵」。而且「好家人」或「好小孩」之類的標籤,一不小心就會給小孩你不想要的「錯置類比」:你不是真的想要小孩相信「不做家事就不是你的家人」或「不做家事就不是好小孩」吧?

raw-image

雖然獎勵或稱讚看起來有很多問題,但對雙親一二來說,就算這種外加的方式真的可以驅動小孩,他們還是更希望小孩有「自動自發」的動機。

說來簡單,但要怎麼讓小孩「主動」願意做家事呢?

除了教育者跟雙親一二之外,壞心企業老闆也關心員工的動機,他們無時無刻都想要讓員工有「自動自發賣肝然後薪水少還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競爭力」的動機。

人人都關心動機,特別是自動自發的那種動機,心理學家當然也關心囉,他們將自動自發的動機,稱為內在動機,將「好寶寶章」或「甜美微笑」稱做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反而降低內在動機

1972年,一位名叫Edward L. Deci的心理學家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想要研究「市面上」常見的改變人動機的技術,看看是否真有其宣稱的效果。當然啦,受試者在實驗進行中不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動機的實驗,而是被告知這是一個關於「解決問題」的實驗。

Deci的研究設計大致上是這樣的。每一個受試者都要參加三個階段的實驗,每階段都是一小時的「解謎」活動(前導實驗已經證實,這些謎題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有趣的,會讓人有動機去解開)。在每階段的一小時之中,受試者都會被單獨留在房間內八分鐘,那是「自由選擇」的時間,他們可以持續解謎,也可以讀雜誌或做其他任何想做的事。

實驗組跟控制組都會進行一樣的過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唯一差別,是實驗組在第二個階段時放入了一個「外在動機」──每解開一個謎題將會被支付一美金。

raw-image

Deci認為,假如在沒有外在因素介入的自由時間裡,受試者仍然願意投入解謎活動的話,那就可以合理推論受試者是受到內在動機(自動自發)的驅使;再進一步比較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自由時間」裡,兩組分別花在解謎活動上的時間,那就可以推測內在動機的變化。

(受試者在第三階段的自由時間裡,花在解謎活動上的時間)-(受試者第一階段的自由時間裡,花在解謎活動上的時間)=受試者內在動機的變化

結果顯示,在第三階段的自由時間裡,跟對照組(沒有外在動機介入)比起來,實驗組(在第二階段得到錢)明顯地減少了投入解謎活動的時間。Deci認為實驗組在第二階段「得到報酬」的經驗,減少了他們在第三階段進行解謎活動的內在動機;也就是說,那些曾經得到獎勵的人,反而降低了內在動機。

這有沒有讓你驚訝?

以洗碗的例子來說,經歷過「洗一個碗十塊」的小孩,在「洗碗沒有錢」的狀況會更不想洗碗。

Deci繼續開展他的實驗,在實驗組的第二階段裡設計了一系列坊間常見的「外在動機」,包括威脅、剛好的表揚、單調的表揚、很多表揚、負面回饋,得到了下面這些結果:

1. 每解開一個任務就被支付一美金的實驗組,降低了內在動機。

2. 被威脅表現不好將被處罰的實驗組,他們的內在動機比沒有被威脅的更低。

3.表揚可以增強人的內在動機,像是「你碗洗得真乾淨啊!」

  • 3.1 但回饋若是跟內在動機的連結太單調的話,反而會降低人的內在動機;也就是說,如果說來說去都是「你碗洗得真乾淨啊!」這句話,那小孩反而會降低洗碗的內在動機。
  • 3.2 太多表揚也會降低人的動機。

4. 負面回饋將降低人的內在動機。

  • 4.1 極少數的人可以將負面回饋當成挑戰,但假使負面回饋的數量跟強度夠多,威脅到他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以及自主性,他的內在動機還是會降低。
raw-image

根據Deci的實驗結果,大多數的「外在動機」都會降低「內在動機」,讓人在「沒有外在動機的情況下」不去從事那個活動;所以假如你不想要小孩離開家以後沒有動力去洗碗,什麼都不做是最保險的。

可是呢,你可能還是很想讓小孩「自動自發」去洗碗,或者讓員工自動自發去爆肝,或者讓學生自動自發去求知,那Deci的這個研究建議你,最好的方法是表揚他。除此之外,你要有很多不同句子輪流用才行,像是「你今天解三角函數的姿勢好帥」、「你真是一個爆肝小天才」、「用你洗的碗裝起飯來特別好吃」,要這麼豐富有創意才行,太單調就有反效果了。而且你還要克制自己使用那些好不容易想出來的創意金句的慾望,不能太頻繁地稱讚他,否則又要有反效果了。

要培養出主動自發的人,還真是一門精細的藝術呢。

好了,那麼回到小明的例子,假如你是火車站前那位有著甜美微笑的女孩,你要怎麼增強小明跟你買筆的動機呢?

raw-image

快幫女孩想想啊!小明要跑了!


系列回顧:

更多【好孩子權力故事】

raw-image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暑假接近尾聲,與教學夥伴喝咖啡的同時,聽著他的的分享,我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班級的獎勵懲罰制度。 以前參考前輩意見,設計改良過一套自己的的班級獎勵懲罰制度。例如:學生講不雅的話,會有『我以後不講不雅的話』20遍的『罰寫單』。上課態度不佳,會起立兩分鐘『自我提醒』(自己計時坐下)。 而表現好也有所
Thumbnail
暑假接近尾聲,與教學夥伴喝咖啡的同時,聽著他的的分享,我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班級的獎勵懲罰制度。 以前參考前輩意見,設計改良過一套自己的的班級獎勵懲罰制度。例如:學生講不雅的話,會有『我以後不講不雅的話』20遍的『罰寫單』。上課態度不佳,會起立兩分鐘『自我提醒』(自己計時坐下)。 而表現好也有所
Thumbnail
「小蘋,該念書啦!怎麼還在玩呢~,...」小蘋媽媽剛回到家,發現了她竟然功課還沒寫完卻仍然開心地玩著自己的玩具。如果進一步去探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更主動、更專注地去面對自己的功課呀!好孩子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呢?
Thumbnail
「小蘋,該念書啦!怎麼還在玩呢~,...」小蘋媽媽剛回到家,發現了她竟然功課還沒寫完卻仍然開心地玩著自己的玩具。如果進一步去探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更主動、更專注地去面對自己的功課呀!好孩子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呢?
Thumbnail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身為一個資深老師,我很清楚要讓孩子們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動機未必天生具備(例如強迫他們學習他們本來就特別沒興趣的東西時),或者無法持續到讓他們真正完成一項好的學習,那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誘發或維持住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呢?
Thumbnail
身為一個資深老師,我很清楚要讓孩子們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動機未必天生具備(例如強迫他們學習他們本來就特別沒興趣的東西時),或者無法持續到讓他們真正完成一項好的學習,那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誘發或維持住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呢?
Thumbnail
在能幹之前,最關鍵的是得想幹 羅胖在微信中說到了一個觀念,他說到中國父母親經常說到,不期望孩子多麼有成就,就希望平平安安一生,聽起來像是對兒女的關心,但從教育的觀點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想法,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到天賦或夢想,協助她有能力完成才是一個好的做法。
Thumbnail
在能幹之前,最關鍵的是得想幹 羅胖在微信中說到了一個觀念,他說到中國父母親經常說到,不期望孩子多麼有成就,就希望平平安安一生,聽起來像是對兒女的關心,但從教育的觀點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想法,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到天賦或夢想,協助她有能力完成才是一個好的做法。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叫我考試100分,就獎勵我玩具,我就這樣認真練書,順從不知覺地被控制了 這種獎勵怎麼是變成控制呢? 其實問題不在獎勵上,而是獎勵時你的贊美方式 贊美有控制式、非控制式兩種 你考試100分,媽媽得知后, 她說了: 『如果你下次再這樣繼續拿滿分,媽媽會更高興。』 這種由外而內的行為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叫我考試100分,就獎勵我玩具,我就這樣認真練書,順從不知覺地被控制了 這種獎勵怎麼是變成控制呢? 其實問題不在獎勵上,而是獎勵時你的贊美方式 贊美有控制式、非控制式兩種 你考試100分,媽媽得知后, 她說了: 『如果你下次再這樣繼續拿滿分,媽媽會更高興。』 這種由外而內的行為
Thumbnail
「利誘小孩」是不時引起討論的教養手段,最近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引起「利誘是負面的嗎?」等問題的討論與反省。讓我們先放下做父母的焦慮,當是一個好奇寶寶,來想想這些事情。
Thumbnail
「利誘小孩」是不時引起討論的教養手段,最近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引起「利誘是負面的嗎?」等問題的討論與反省。讓我們先放下做父母的焦慮,當是一個好奇寶寶,來想想這些事情。
Thumbnail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