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及其子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健康,只是語文的隔閡、文化的差異,他們教養孩子更顯吃力。
在北部某所都會區的國中,當選本學年的八年級模範生,品學兼優、相貌堂堂、人際關係良好,這名師生共賞的男孩贏的實至名歸,但他不一樣,他的母親,來自越南。對輕視新住民的言論,不同於一般新住民子女的畏縮,男孩會不卑不亢地反擊。但是這樣優秀的新住民孩子,在中小學生裡恐怕是不多見,有些孩子可能因家庭弱勢、自己表現欠佳,在學校常是在陰暗的一塊角落,孤單又軟弱。
部份老師對弱勢或需關懷的學生不僅沒拉一把,
反而踩他一腳。
同所國中,有名矮小癯瘦的八年級男生,母親也是來自越南。因交友不慎,屢犯校規,但生教組長對他的懲罰,總是明顯重於其他學生。某日,太太下課時經過川堂,見到男生又獨自一人被罰站,太太走近男孩拍拍他羸弱的肩膀說:「老師知道你是個好孩子,但有些事情不能做,你跟他們在一起,不能做的事你是否就難以控制了?你想想看,你跟他們在一起,真的好嗎?」男孩任淚水潰決,映照在面前榮譽榜玻璃上垂頭哭泣的鏡像,交疊在一張張模範生的大頭照,同樣的十五歲少年,優劣尊卑的青春卻很不一樣。
對於這類開始走偏的孩子,如果不適時關懷和協助,隔在面前的玻璃,將來可能是在監獄裡。救一個這樣的孩子,等於救了好幾個他將來可能傷害的人。
根據教育部資料:近十年來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新住民子女學生數所占比率由 3.83%上升至10.07%。其父或母以中國籍最多,占 40.56%,其次為來自越南的 39.99%,以及印尼籍的 9.02%,三者合占 89.57%。有新住民子女就讀之國中小,其人數占總學生數比率以落在 10%~20%區間居多,高達四成。
少子化的台灣,新住民是重要的「生力軍」。
另有一位媽媽是印尼人的九年級男生,因被抓到抽菸,又到學務處挨訓。上課時太太得知這男生的去處,一名女學生輕嗔插一句:「他沒救了!」太太告訴全班:「如果,你生在他的家庭,活在他的位子,你覺得自己會比他好嗎?」全班一片靜默,宛如哀悼自己的偏見,甚至歧視。同學都知道他的家境清寒,爸爸無正業,有時半夜還要幫年輕的姐姐照顧嬰兒。
新住民子女也許認為自己不一樣,有些孩子因自己父母是新住民而缺乏自信,他們成績欠佳的原因主要是在家裡沒人教導,家長也沒能力送補習班。
「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外來移民,媽媽是外籍的同學不要看扁自己,混血的孩子通常比較聰明。」太太總是在各班為新住民子女打氣。
發表於2012年《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一篇〈
台灣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生育數量與品質〉研究指出,不論是從死產、體重不足、先天缺陷、早產等,外籍配偶的生育品質表現甚至於更好。因她們來台須通過健康篩選,族群間的通婚也可增加子女的基因變異度,降低先天缺陷的機會。而且,外籍母親,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者,他們的體質可能本來就比台灣婦女好。因為來自相對落後的國家,特別是窮苦偏鄉,能平安長大表示她們有良好的體質撐過惡劣的環境。
新住民及其子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健康,只是語文的隔閡、文化的差異,他們教養孩子更顯吃力。
對於隻身來台的外籍配偶,很需要台灣社會給予溫暖、平等與包容。老師不但要切忌貶抑這些國家,以免刺激或讓這些新住民孩子更輕視父母的母國,老師更應該多關心愛護這些孩子,並教育他們尊重自己的外籍父母,學習他們的母語,認識他們的人文歷史,將來也給自己不一樣的職場優勢。
在學校,老師的眼光會投射到孩子的視角,老師對弱勢或新住民孩子是甚麼樣的態度,同學看待他們很可能就用同樣的角度。這些孩子心裡多少有些陰影,老師可以是一道光,溫煦如冬陽,燦爛於幽暗,「新台灣之子」的未來會很不一樣。
感謝《想想論壇》刊載於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