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思維 The Growth Mindse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天在準備課程的會議裡面談到這個概念,我一開始以為是Medium上面各種教人心靈成長的文章,後來經過指點才知道原來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發展的一套論述,簡單的介紹可以參考這隻影片

簡言之,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與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是兩種人類發展歷程所型塑的心理狀態,在個體成長或是歷練的過程,逐漸形成一種類似信念一樣的思考框架。擁有成長思維的個體,傾向接受挑戰,解決未知的困難;擁有固定思維的個體,會容易執著於外在的獎勵目標,例如出現永遠拼第一名、30歲前一定要有房有車、瘋狂參加比賽獲得各種創業競賽獎項等等行為。

參考了一些資料之後,目前認為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的形成,與心智發展過程的獎勵模式有很大的關聯,如果獎勵個體發展過程的意義大過於發展的結果,就比較容易形成成長思維,相反的,如果只著重於獎勵結果,而不在乎過程,就容易形成會傾向走捷徑甚至是作弊的固定思維。

由於準備的課程跟AI與Machine Learning有關,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由得聯想到訓練AI的時候常常碰到的幾個議題,例如Overfitting,或是Exploration vs Exploition的問題,其實跟教小孩或是教育的設計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過去待在新創公司的數年裡面,我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創辦人往往會在公司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不小心淘汰掉自己,這種淘汰並不是來自政治鬥爭的意圖,而是來自於分心造成的加速度下降,導致自己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團隊或是公司的成長速度,最後只能選擇把公司裡面速度較快的員工砍掉,或是自己被其他經營者鬥掉的結局,而弔詭的是這種分心的現象又往往是來自於對於喪失權力的擔憂,結果反而因為這樣的患得患失而失去了更多。

看了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的比較之後,覺得這些事情似乎很有趣的串連在一起,在台灣的教育非常偏重固定思維的獎勵模式,導致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平常表現很好的資優生反而大考失常的一蹋糊塗,或是許多人進入中年約40歲以後忽然失去人生奮鬥目標,進而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現象,跟我在矽谷經常碰到5、60歲的阿伯興高采烈的談論著他們最近搞出來的新玩意感覺相當不同。

充滿在Facebook總部辦公室的Hack精神裝飾

充滿在Facebook總部辦公室的Hack精神裝飾

如果你讀過賈伯斯傳、臉書效應兩本描述兩家公司早期的故事,應該可以感覺得出來,兩家公司的創辦人一開始幹的勾當都是出自於一種「有趣、酷」的動機,而不是「這會發大財」的想法,然後在實踐的過程融合了最新的技術想法,最終形成了偉大的公司與組織。我記得我最早開始加入新創公司的時候,曾經問過公司創辦人一個問題:「你的願景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應該在創業的時候對於公司都會有很多豪氣干雲的偉大夢想,但當回歸到個人的時候,我得到的答案是很簡單的「在三十歲前賺到一千萬。」

在我看的其中一個關於成長思維的影片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讓一群成長思維的人跟一群固定思維的人同時學習一個新領域,一開始兩個群體的成績都差不多,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成績會先往下掉,但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用非常陡峭的速度超越擁有固定思維的人,只是這個時間間隔的長短可能會跟新領域的複雜度有關。

我記得以前我曾經在學校給過幾次關於「我的Nike人生」這樣的題目,講的就是這樣的現象,當時沒有仔細的去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經過這些素材的洗禮之後好像忽然恍然大悟,因為擁有成長思維的人一開始在探索的階段在不斷的嘗試各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會依循著固定的途徑去尋求穩定的可預期報酬,因此平均來說一開始得到的分數會比較低,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會因此得到能夠根據自己特性進行最佳化的途徑,進而在後期展現出指數型的投資效益,重點便是在於透過過程中不斷獲得的小報酬去修正策略,而不是等到一個大目標實現與否之後才考慮調整策略。

相反的,如果採取固定思維十分在乎結果報酬的作法,往往等到要修正的時候已經累積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因而難以調整策略。舉例來說,我國中的時候幾乎每節下課都在打球,當時只是覺得好玩,但後來發現這樣的累積讓我在唸書的時候可以比其他同學維持更長時間的專注與穩定的體力輸出,其他沒有運動習慣的同學可能因為血液循環較差,很快就會進入打瞌睡狀態,在需要長時間準備考試的考前準備期,這種體力上的懸殊差異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

到了今日,在商業經營的領域似乎也有類似的感覺,我畢業後過去的十年做的事情看起來很雜,其實累積的專業只有三個方向:資料分析、商業談判跟煮飯,但這三個構面就足以形成可以在全世界的軟體科技社群混口飯吃的基礎,不會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但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這樣的學習策略,而是經由在矽谷、以色列、芬蘭、愛沙尼亞等地實際生存過後摸索出來的策略途徑,雖然我離一般理解的「成功」還很遙遠,但我很確信我知道「如何不死」。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成長思維的內容,也可以參考Carol的這隻Ted演講影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分享或是追蹤,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感動到你或是啟發一些思考,也歡迎在下面打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ion-avatar-img
2019/03/02
累積煮飯專業XDD
Ofa Hsueh-avatar-img
發文者
2019/03/02
這超實用XD
avatar-img
Ofa Hsueh的沙龍
263會員
38內容數
本專題著重於探討資料分析實務,從實務經驗出發,探索學校所教導的建模以外的各項技術,包含資料前處理、營運整合與成效評估、團隊文化建構等等內容。
Ofa Hsue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7
對數位遊牧的人來說網路分享的能源消耗在移動過程中是個需要留意的問題,自從換了 M1 的 Mac 之後,雖然電腦的續航力大增,但是因為沒辦法再使用 Android 手機進行網路分享,反而讓手機電力變成瓶頸,而且 wifi 基地台分享的方式產生的熱相當高,對手機也會有比較大的傷害
Thumbnail
2021/10/17
對數位遊牧的人來說網路分享的能源消耗在移動過程中是個需要留意的問題,自從換了 M1 的 Mac 之後,雖然電腦的續航力大增,但是因為沒辦法再使用 Android 手機進行網路分享,反而讓手機電力變成瓶頸,而且 wifi 基地台分享的方式產生的熱相當高,對手機也會有比較大的傷害
Thumbnail
2021/04/26
在人生旅途中,碰上失敗或是挫折的機會,往往比慶賀成功的派對來得高,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肌肉可以應對日常的小挫折或是小失敗,但總有那麼幾次,也許是感情失敗,也許是職場失意,也許是與多年至交朋友之間的爭吵,一時的事件衝擊讓我們的情緒肌肉失去抵禦能力,進而讓我們不自覺就掉入的低潮的深淵
Thumbnail
2021/04/26
在人生旅途中,碰上失敗或是挫折的機會,往往比慶賀成功的派對來得高,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肌肉可以應對日常的小挫折或是小失敗,但總有那麼幾次,也許是感情失敗,也許是職場失意,也許是與多年至交朋友之間的爭吵,一時的事件衝擊讓我們的情緒肌肉失去抵禦能力,進而讓我們不自覺就掉入的低潮的深淵
Thumbnail
2021/01/27
HafH (Home away from Home)是一個約兩年前在日本成立的新創公司,提供數位遊牧工作者在日本各地旅居工作的便利方案,去年因為疫情爆發使得遠距工作的需求大增,進而使得遊牧居住工作這種需求大幅增加,今年 HafH 也正式在台灣推出,更提供限時超級註冊與推薦優惠
Thumbnail
2021/01/27
HafH (Home away from Home)是一個約兩年前在日本成立的新創公司,提供數位遊牧工作者在日本各地旅居工作的便利方案,去年因為疫情爆發使得遠距工作的需求大增,進而使得遊牧居住工作這種需求大幅增加,今年 HafH 也正式在台灣推出,更提供限時超級註冊與推薦優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心態影響了選擇,選擇左右了行動,行動產生了結果,結果又回過頭來強化了心態
Thumbnail
心態影響了選擇,選擇左右了行動,行動產生了結果,結果又回過頭來強化了心態
Thumbnail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如果平常有翻閱自我成長類型的書籍,或許對於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所提出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不陌生,而且發現這個概念不斷被各種作者引用與提及(真的是everywhere無誤)。
Thumbnail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如果平常有翻閱自我成長類型的書籍,或許對於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所提出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不陌生,而且發現這個概念不斷被各種作者引用與提及(真的是everywhere無誤)。
Thumbnail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Thumbnail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Thumbnail
早上七點,我從公園運動回來,剛睡醒的先生見到我渾身都是健康的汗水,他直說:「這麼早就出門運動,真是太誇張了!」我也覺得很誇張,誇張到天邊去了,我竟然會不到六點就起床運動一小時。 雖說誇張,但我在公園裡也發現好多人也都在健走,有些人甚至比我更早,大家都認真地在過生活呢!
Thumbnail
早上七點,我從公園運動回來,剛睡醒的先生見到我渾身都是健康的汗水,他直說:「這麼早就出門運動,真是太誇張了!」我也覺得很誇張,誇張到天邊去了,我竟然會不到六點就起床運動一小時。 雖說誇張,但我在公園裡也發現好多人也都在健走,有些人甚至比我更早,大家都認真地在過生活呢!
Thumbnail
前言 這本書購買的動機源於我想應徵的職缺上寫能力需求條件:Growth Mindset 在網路上搜尋完Growth Mindset後,為了更了解而購入 我只看了1-3章了解Growth Mindset,與第7、8章了解如何改變心態 4-7章比較像Growth Mindset應用在各方面的舉例 後記
Thumbnail
前言 這本書購買的動機源於我想應徵的職缺上寫能力需求條件:Growth Mindset 在網路上搜尋完Growth Mindset後,為了更了解而購入 我只看了1-3章了解Growth Mindset,與第7、8章了解如何改變心態 4-7章比較像Growth Mindset應用在各方面的舉例 後記
Thumbnail
杜維克研究兒童跟成人發展多年,發現不論是智能或性格,都不是根深蒂固、不能改變的。她的研究發現,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可能性,與其未來發展的成果有直接的正相關性,簡單的說就是「你認為自己如何,就如何了」。
Thumbnail
杜維克研究兒童跟成人發展多年,發現不論是智能或性格,都不是根深蒂固、不能改變的。她的研究發現,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可能性,與其未來發展的成果有直接的正相關性,簡單的說就是「你認為自己如何,就如何了」。
Thumbnail
在一個強者雲集的環境中,不想被超越,唯有不斷努力。相信努力會帶來進步,有目的地付諸實踐,和優秀的競爭對手切磋,最終超越自己……這種成長思維模式是矽谷保持活力的法寶,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追求卓越的精英。 相信自己要提升,而且可以透過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稱為「成長思維模式」
Thumbnail
在一個強者雲集的環境中,不想被超越,唯有不斷努力。相信努力會帶來進步,有目的地付諸實踐,和優秀的競爭對手切磋,最終超越自己……這種成長思維模式是矽谷保持活力的法寶,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追求卓越的精英。 相信自己要提升,而且可以透過學習不斷進步的心態,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稱為「成長思維模式」
Thumbnail
一個人對於學習可分為二種思維,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這二個思維決定了你的未來。 選擇成長型思維生活,讓你更有機會邁向成功,諸多名人如比爾蓋茲、喬丹、老虎伍茲…等。他們都是藉由刻意練習達到今天的成就。 藉由原理及親身的學習,分享給讀者,期許從中能得知新知。
Thumbnail
一個人對於學習可分為二種思維,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這二個思維決定了你的未來。 選擇成長型思維生活,讓你更有機會邁向成功,諸多名人如比爾蓋茲、喬丹、老虎伍茲…等。他們都是藉由刻意練習達到今天的成就。 藉由原理及親身的學習,分享給讀者,期許從中能得知新知。
Thumbnail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Thumbnail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Thumbnail
昨天在準備課程的會議裡面談到這個概念,我一開始以為是Medium上面各種教人心靈成長的文章,後來經過指點才知道原來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發展的一套論述。
Thumbnail
昨天在準備課程的會議裡面談到這個概念,我一開始以為是Medium上面各種教人心靈成長的文章,後來經過指點才知道原來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發展的一套論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