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著迷於培養「好習慣」
每當我看到
好習慣 (冥想有助情緒穩定、早起更有效率...),我就會把它加入「習慣追蹤清單」裡。
我用過各種習慣追蹤app:仿遊戲的
Habitica、視覺化的
Loop、課程形式的
Fabulous...等。改用
子彈筆記後,我把習慣追蹤移動到月誌上,每天把完成的格子畫滿是我的小確幸。
但每月回顧成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我曾經連續2個月天天冥想,但下個月卻只冥想了7天。
又或是我增加了每天閱讀10分鐘的目標,但一整月只執行了3、5天。
就這樣過了好多個月,而我仍然沒有任何一個持之以恆的習慣。
我花很多時間紀錄、檢討,但越來越沮喪,覺得時間就像小石頭丟到湖裡消失無蹤。
我開始有個感覺:
所以,我放過自己,停止紀錄習慣
停止這一切後,反而能用比較客觀的態度去看那些習慣。
我發現每一個好習慣,都不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就能達成的。
這些習慣之所以「好」,就是因為要決心、毅力才做得到。
我如果想要天天冥想30分鐘,勢必得犧牲休閒娛樂30分鐘。
但我是抱著「只要有紀錄,過一陣子我就會做到」的撿便宜心態,自然沒辦法持久。
我只是想要有很多好習慣,而不是我一定要養成習慣不可。
發現自己沒有任何「下苦功」的決心後,我才真正放下了培養好習慣的癮頭。
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
因為「必要」,所以紀錄
近幾個月,因為練習寫作,我發現自己花很多時間、產出卻很少。
這時候,我發現自己必須要紀錄寫作時間,不然我不知道時間花在哪、就無法改善。
所以我又再度開始作紀錄。
這次紀錄的心態跟以往不同:
我不是要達到某種結果 (天天寫作),我不在乎自己有沒有天天寫。
我只想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產出了多少成果。
換句話說,這份紀錄不是成績單,我不用在乎分數好或壞。
這份紀錄是實驗成果:讓我檢視上週的實驗,知道在這個環境會產出這樣的結果。
我看到結果後,有時候會想:「我知道了,但我不想調整」,有時候則是:「我想到可以怎麼優化了,這禮拜試試」。
這項實驗進行2個多月了。我感受到最大的差異是:
檢視紀錄的時候,我不再有壓力。相反的,我很期待看到結果!
小結
從這個經驗中,我的學習是:
- 培養「好習慣」,不是找個app、或在筆記本上畫格子紀錄就可以做到:
如果沒有對應的決心、只是抱著撿便宜的心態,是無法持久做到的。
既然不是認真想投入,就放過自己,別忙了吧。
- 當我「必須要」紀錄時,再開始就好:
跟第1點呼應,當我非常需要這一份結果時再紀錄。
不僅能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且自己也會很想知道結果。
- 紀錄的成果只是「這次的」實驗結果,不是最後的成績單:
當我用「看成績單」的心態去看待紀錄結果時,如果成績不好,我會覺得自己很爛、是個魯蛇。
當我轉換心態,把成果當成是「上星期的實驗」而已,就可以平靜的面對它。
就算成果不佳,那也只是上星期的種種實驗因素加總造成的,可以面對、接受、或是改變它。
最重要的是,我永遠都可以把目光放在下次的實驗,而不是看著過去懊悔。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又是怎麼面對的呢?
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自己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