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關於「自信」這回事 (上)

2020/08/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嗨我是萊丘,跟各位分享一件身邊發生的小事。
最近看到平日陽光開朗的朋友K,忽然在IG限時動態PO了張全黑的照片搭配負能量滿滿的文字。
身為多年好友,總該傳訊息關心一下發生什麼事;噓寒問暖一陣後K才娓娓道來,原來是因為最近被上級指派新任務,在還不太熟悉業務的情況下就被派上戰場;結果除了被廠商質疑不夠專業外,還被主管約談「關心」,讓原本就自我要求甚高的她自信大受打擊,甚至到周日晚上就會開始恐慌,沒有勇氣面對隔天上班的太陽。
記憶中的K,無論在她們系上或社團表現總是活潑亮眼,成績也名列前茅;對比現在無助害怕的情況,我內心滿是心疼,卻只能默默傳句:「辛苦了」。看來在出社會這幾年,K除了頂著台北的高房租外,還得獨自面對職場上種種的挑戰與壓力;身為獨自離鄉背井在大城市奮鬥的女孩,在這樣雙重夾擊下,內心肯定十分煎熬。
話說回來,在與K的訊息中,她也透露其實自己並非身邊朋友所想的那麼outgoing (外向),甚至坦言其實自己是很沒自信的那種人,只不過是一直很努力想變得落落大方,在人們心中留下好印象,才如此認真的經營自己。
看到這些訊息坦白說我非常驚訝;原來我所認識自信有活力的K,竟然是她努力想成為的樣子,什麼才是真正的她?自信又是什麼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關於「自信」這件事

或許「自信」是每個人都想要擁有,但又很難具體說明白的一種狀態吧。我們姑且用心理學中提到的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試著捕捉關於自信這件事情。
「自我效能」最早在197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所提出,大致上意思是:
講白話點就是「我覺得我做不做得到」。人類通常會抗拒或是避免去做「自我效能」比較的事情,而比較有意願執行「自我效能」的任務。有趣的來了,如果發生自我效能>實際能力,就會變成大家說的「自我膨脹(過度自信)」,相反則是過度保守。

影響自我效能/自信的因素

我自己歸納了一下,影響一個人的自信大致上有三個要素:頭銜、成功/失敗經驗、和他人比較。下面我們用輕鬆活潑的例子來討論:
大熊是《英雄聯盟》台灣排名前1000的玩家 ,所以在跟朋友玩遊戲時常常很有自信地扮演發號施令的角色;但因為從小到大都讀男校跟理工科,在和女生聊天時就會變得很緊張,常常三句話就句點,導致越來越不敢和女生說話甚至是對上眼。
《英雄聯盟》台灣前1000名→O(自我效能高)→有自信→侃侃而談發號施令
跟妹子聊天常碰壁→X(自我效能低)→沒自信→越來越不敢面對異性
如果是這樣還好處理,偏偏人又是種矯情愛比較的動物,這時候我們把聰明又帥氣的小山同學加入這個案例 (英雄聯盟前100名;又帥對待女生又體貼),會如何影響大熊的自信呢:
《英雄聯盟》台服前1000名→O(自我效能高)→小山不但功課好遊戲排名還比我前面→X(和小山比較後覺得自己很廢,自我效能降低)→沒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怒刪遊戲
跟妹子聊天經驗趨近於零又常碰壁→X(自我效能低)→小山又在勾引女同學,女生都外貌協會→XX(覺得女生都只跟帥哥聊天)→越來越不敢面對&仇視異性
呼應前面提到影響自信的三要素:頭銜、成功/失敗經驗、和他人比較,我們可以發現:
1. 大熊由於擁有遊戲排名前1000的「頭銜」,因此在玩遊戲上便建立了自信
2. 在與異性互動上則因過往幾次的挫敗而變得保守沒有信心 (成功/失敗經驗)
3. 加入小山這位人生勝利組的比較對象後(和他人比較),大熊樣樣不如人,連最引以為傲的遊戲也輸人家,最終再也無法從遊戲當中獲得自信與成就。

現代人難免自信不足

人生在世,多少都會因自己或與他人比較所苦,加上數位媒體發展的浪潮不斷侵蝕我們有限的休閒時間,原本下班下課回家可以好好放鬆吃頓飯聽聽流行樂,現在變成不由自主地盯著手上的6.5吋螢幕看網紅或朋友曬成就。看到別人過得越好,越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氣餒、沒信心的無底洞,但又得病態地強迫自己要變得更強,最終在面對無法排解的巨大壓力時自信崩潰。
沒錯,做人就是那麼不容易,外在的這些影像、聲音、文字等訊息,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過濾,就形同沒穿防護衣暴露在高輻射環境一樣,我們的心智與自信就在不知不覺的當中被削弱。活在21世紀的我們,必須具備「抵抗外在訊息影響內心世界」的能力....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集
如果你對本篇文章所討論的內容有興趣,歡迎點讚加入臉書萊丘的行為科學的粉絲團,目前已經有百位以上的朋友在粉絲團彼此交流分享,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我的方格子專欄以及粉絲團下方留言,每一句鼓勵都是支持我繼續創作下去的動力,peac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35內容數
Hi 我是萊丘 這個專題主要發布創作相關軟體、硬體的「新聞、開箱、使用心得」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