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關於療癒自己與幫助他人

傾聽-關於療癒自己與幫助他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傾聽之路/陪傷心的人聊聊

本文部分來自原文書籍

一次很快地略讀過了兩本關於傾聽的書,但卻是著重在不同方向。「傾聽之路」是藉由傾聽來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所有想法,而「陪傷心的人聊聊」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周遭的人心情不好,能夠運用的一些傾聽他人的心態與方法,是英國生命線-撒瑪利亞會發表的志工訓練手冊。

這也像是鍛鍊自我的過程,先好好傾聽自己與周圍跟自己的關係,也透過創作來療癒自己,將自己整理好了,也才能在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陪伴、關心、同理、傾聽他人,好好地陪伴能為人帶來力量,長出屬於自己問題的解決方法。


傾聽-關於療癒自己

「傾聽之路」中提到了三種我覺得不錯的工具-晨間隨筆、藝術之約、全心漫步

  • 晨間隨筆

雖然都是之前有看過的概念,但是又再次提醒自己要執行,這幾天將寫日記的時間移到早晨一起床就寫,腦子裡出現甚麼就寫甚麼,這也像是「心靈寫作」中提到的自由書寫。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主動式的傾聽,而我相信,這些創作能力會是每個人都有的,看著自己的想法呈現在紙上、或是不知不覺就寫了好多我也沒料到的內容,這樣自由的寫作,跟寫部落格在更有組織的整理自己的想法,感覺很不一樣。

不過我覺得晨間隨筆,其實早晚各寫一半的時間會更好,晚上書寫會是整理今天發生過的事、自己的處理方式,還有想感謝的人事物,而早上書寫,會想要寫這一天想做的事,或是在腦子還沒進入工作模式的時候,隨意發想,不用邏輯的寫。

  • 藝術之約

「藝術之約」指的是每周安排一個時間,只有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就要先列出自己喜歡的活動清單,從中隨意挑選。

有天孩子問我,我喜歡甚麼呢?隨意地講了幾種之後,發現我竟然講不下去了。除了陪伴家人能一起做的活動之外,能不能隨意就講出20種以上我自己喜歡的事呢?

騎腳踏車、登山走步道、喝手搖飲、旅遊吃吃喝喝、看書、唱歌、散步、小時候喜歡的打電動投籃機、泡溫泉、設計自家空間規劃、逛家飾店、畫圖展現自己想法…再繼續想吧,跳脫平常生活會做的事,留點時間給自己而不用遷就任何人的時間,很珍貴。

  • 全心漫步

散步本來就是我很喜歡做的事,在路上東看西看,其實不用一邊聽音樂或podcast,散步的路上本來就很有趣。

  • 傾聽

這裡的傾聽練習,像是「傾聽環境」、「傾聽他人」是我最有感覺的部分。

找一天在散步的時候,也同時聽聽周遭的環境、紀錄任何的背景音樂,感受一下這樣的聲音對自己的情緒帶來甚麼影響,或是在和別人對話的時候,除了聽聽別人怎麼說,也同時留意,自己對於這些對話有甚麼反應和想法。

像是有天跟朋友聊天,我就注意到了朋友A不斷地給另一個朋友B做他生活上的建議,這樣的過程其實讓我覺得很不舒服,而朋友A的暢談,其實也只是關於他自己。對於自己的不喜歡,我想到的是就先離開一陣子吧,退一步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更全面的想法、或是遇到聊天更合拍的人呢?


傾聽-關於幫助他人

當朋友傷心的時候,如何好好傾聽他人呢?有些重點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像是「展現關心」、「耐心陪伴」、「運用開放式語句」、「複述」等。

展現關心與耐心陪伴
陪伴是在關懷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陪伴的人只要讓人知道想聊隨時可以找你聊,不需要立刻就要大聊特聊。聊的時候不急著給建議,相信當事人永遠是對自己問題最了解、最有資格解決自己問題的人。

運用開放式語句與複述
可以摘要對方的話中的重點,讓對方感受到你聽進去了,你了解他的處境或感受,或是複述對方話中的關鍵字,也同時鼓勵對方多說一些,像是「能多說一些嗎?」。不必害怕沉默的時刻,有時沉默也是對話中雙方需要沉澱的時刻。

有時對方會避重就輕,你可以透過深入探討那些沒說清楚的地方,幫助對方為自己釐清重點。

同理心
營造一個安全的空間:溫暖和同理心。試想對方掉入一個坑洞中,而你要做的不是急著把他拉出坑洞中,而是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裡,下去坑洞中坐在他旁邊陪伴。

NG的打氣句型

  • 不要叫人「開心一點嘛」,否定對方的感受
  • 「看看你擁有的一切,你有這麼多快樂的理由!」
  • 「你已經比很多人都好命了。」
  • 「不要這麼玻璃心。」
  • 「只有你才能改變自己,別人幫不了你。」
  • 「不要再這樣下去了,你要振作起來。」

再次看過這些句子,我才發現其實我也常常用自己的角度安慰別人,有些唉聲嘆氣再抱怨自己卡在家裡的人,但在我看來,他不需要為了經濟生活壓力而工作,其實已經比很多人都好命了。

而用這樣「正向」的打氣句子,其實對方也聽不進去,常常會說的是,「你不是我,你不懂。」


不論是傾聽來療癒自己或他人,都沒有一蹴可及的方法,這些都還需要繼續的執行與練習,就算有時覺得自己做到了,也還需要依照不同的情境、看看如何體諒他人,或是記得撥空跟自己約會,不顧前因後果的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或許在這當中,又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avatar-img
Eileen Lee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ilee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