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則迷因是這樣說的:
話糙理不糙,可以知道設計師的起薪並不高,而且漲幅比較慢。直到最後爆發前還須具備幾個必要條件:1.有一個叔公。2.花十年成功設計了叔公。
請問還有推薦的叔公嗎?
凌駕在能力差異之上的計薪標準
學生時期各科考試中,無論是理組考的物理化學、還是文組考的經濟學社會學等,題目中一定要補一句話才合理,「假設其餘條件不變」,才能把變因固定在要考的東西上。
不然在某某原理的干涉下,答案永遠不會一樣,這就是考題的狀況用在現實上幾乎不會有理想結果出現的原因,考題可以假設其餘條件不變,現實所有條件都得考慮進去。
是以,如果你是個用薪水多寡來評價別人能力的優越仔,須知頂多在同產業同職位上,薪資差異才比較能用能力下判斷,若是把專業能力以外的交際能力、管理能力、拍馬屁能力都考慮進個人能力的範圍的話。
至於產業不一樣的話完全不用比了,「能力」的影響性會降到非常低。因為比起能力還有一個更上位的天條:供需。有些行業就是僧多粥少,要活下來只能瘋狂內捲,最後集體削價競爭,便是經濟學理學到供給大於需求之後看不見的手會自動把價格調低;有些行業就是到處是需求,而有此技能的人通通拉進市場也不足用,那有更強烈需求的大廠,它也只能拉高薪資來搶人。
第一個結論:優越仔比薪水前先注意一下你的薪資是不是有產業在風口上的貼水,而你的選擇到底是運氣好還是真的選科系的時候就真知灼見;第二個結論:雖然大家都在捲,但需求恆在,選醫牙電資法商雖然大家都在血汗市場中集體降薪,不過在人類再也不會牙痛之前,都餓不死你。
其實我打這篇也沒意義啦優越仔想歧視人還需要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