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表述的底層邏輯「認識雙標仔的自己」

更新於 2023/05/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需要與別人溝通的場合,無論他們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顧問服務的客戶又或者是教學時給學員們的引導。
以我而言,經常有三種類型的對話穿插出現,這分別是:
  1. 討論我最欣賞對方所提供的某些表現或訊息
  2. 提供一些建議(或舉例)幫助對方理解、適應、連結,引發新的討論空間
  3. 評估某個工作是否達成期待或釐清標準
這些情境可能發生在專案進度溝通、需求訪談或是教學引導與解惑,甚至也可能發生在我與同事的一對一之間。
無論是何種溝通場景,我都盡量要求自己進入「正向表述」的狀態。
「正向表述」是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修辭技巧。
在理解「正向表述」時,我想要先介紹一個阻礙我們與他人形成良好對話空間的阻礙,這在行為經濟學上稱為「基本歸因謬誤」。
是這樣的,我們從人類老祖宗的時代開始,在我們的演化基因中,有一個很特別的行為根深蒂固的寫入在我們的腦子中,就是「社群」。
所謂「人以群分」,我們無時無刻遇見任何人,都會在腦中快速的預判,給對方貼上各種標籤,並且辨認這些標籤上的訊息,判斷彼此是否屬於相似的內團體。
我們會給予內團體的人比較寬容的標準,對外團體的人較嚴苛的審視。 所謂的你我他,是大腦天生就會自動判斷,你到底是「我群」還是「他群」。
也就是說,我們生來就是雙標仔,這件事情沒辦法用理智去控制,是內建在大腦裡自動化判斷的路徑。
如果今天溝通的對象,在大腦的預判中是「我群」,我們會降低很多標準,即使看到明顯的錯誤或問題,也會展現寬容的心態,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
而面對「他群」,大腦會變得不耐煩,認為對方故意找麻煩,又或者用貶低的方式看待對方犯錯的行為,認為是能力不足所致。
這就是基本歸因謬誤,白話來說就是雙標仔,我們對不同群體的人給予極大差異的標準,這會妨礙我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達成順暢的溝通,也阻礙了你給予談話對象回饋的可能性。
因此在需求訪談時,你如果把老闆當做「他群」看待,自然會發生常見的「覺得老闆總是好大喜功不切實際」。
在推進專案目標時,你如果把進度落後的同事當做「他群」,就會發生「他是不是專業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好?」的嚴苛評估。
所以說,要達成「正向表述」的第一要件,並不是如何修飾講話方式的表面技巧,而在於能不能找到一個觀點,將「你」變成「我們」。
在這邊會推導出一個有趣的原則。
如果想要與人溝通如何處理一個問題,為了確保雙方願意投入並且有安全感,不需浪費精力在勾心鬥角的潛規則上,我們必須先看見人,才能一起看見問題。
當我們彼此視為「我群」時,一起檢視問題,那是互相支持與合作。 當你是「他群」,而我來跟你檢視問題時,容易變成找戰犯以及推鍋。
因此在進入溝通流程給予對方回饋之前,我花費最多心力的地方在誘拐自己的大腦尋找眼前溝通的對象是「我群」的線索。
這樣我才能先看見人,然後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再一起看問題。
這是我對正向表述的理解。

訂閱免費電子報:

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歡迎留下你的 Email,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https://subscribe.soking.cc/voc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談及「人生意義」這個課題,不少人最快想起的是「生存」與「生活」。兩者之間有沒有不同?「生存」是「生活」的基礎,但「生活」的目標往往超越了簡單的「生存」需求。人們通過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理想和貢獻社會,以追求更多的幸福感、滿足感和意義感——不是為了生存而活,而是成為活著的存在。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我們所處的環境或者遭遇的困難,更是我們選擇如何看待和應對這些事情的態度。 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環境或遭遇的困難,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和反應。這就像是在一場棋局中,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對手的棋步,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從而影響局勢的發展。
Thumbnail
之前在【什麼是網路請求(HTTP response)】筆記裡有提到,網路請求遇到 CORS 跨域問題,在開發時可以透過 vite 的反向代理來解決,那麼什麼是反向代理,有反向代理的話是不是也有正向代理呢?
Thumbnail
文字創作 題目:〈 正向 〉 如若能觸動您的心 歡迎追蹤分享。
Thumbnail
之前聽過陳老師的 “正向聚焦”的講座,這次有機會再度聽到,整整三個小時很精彩且很詳細的內容,讓我檢視自己對孩子、對家人是否有正向聚焦。  原來正向聚焦不是正向思考、棄守規範、討好孩子。 看到孩子肯定的地方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呈現: (1)事實描述 (2)正面評價 比方說:小明,爸爸看到你回家就直接去做功
Thumbnail
6-minute miracle morning (SAVERS) 摘自一本國外很紅的書《The Miracle Morning》:The 6 Habits That Will Transform Your Life Before 8 AM 中文版叫《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HERO 必修課 PsyCap 心理資本|自我效能 (Efficacy)、希望感 (Hope)、樂觀 (Optimism) 與復原力 (Resilience)|在聊 心理資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 前一定要先來理解下「資本」的思維。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6 招快速調整狀態的心理學技巧|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1)|先說本篇六招是艾迪大叔過去經驗法則覺得有效的心理小技巧,戲稱為「心理速效藥」,就像感冒的時候用感冒藥好得快,可是透過吃好睡好提高免疫力才是長遠之計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談及「人生意義」這個課題,不少人最快想起的是「生存」與「生活」。兩者之間有沒有不同?「生存」是「生活」的基礎,但「生活」的目標往往超越了簡單的「生存」需求。人們通過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理想和貢獻社會,以追求更多的幸福感、滿足感和意義感——不是為了生存而活,而是成為活著的存在。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我們所處的環境或者遭遇的困難,更是我們選擇如何看待和應對這些事情的態度。 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環境或遭遇的困難,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和反應。這就像是在一場棋局中,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對手的棋步,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從而影響局勢的發展。
Thumbnail
之前在【什麼是網路請求(HTTP response)】筆記裡有提到,網路請求遇到 CORS 跨域問題,在開發時可以透過 vite 的反向代理來解決,那麼什麼是反向代理,有反向代理的話是不是也有正向代理呢?
Thumbnail
文字創作 題目:〈 正向 〉 如若能觸動您的心 歡迎追蹤分享。
Thumbnail
之前聽過陳老師的 “正向聚焦”的講座,這次有機會再度聽到,整整三個小時很精彩且很詳細的內容,讓我檢視自己對孩子、對家人是否有正向聚焦。  原來正向聚焦不是正向思考、棄守規範、討好孩子。 看到孩子肯定的地方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呈現: (1)事實描述 (2)正面評價 比方說:小明,爸爸看到你回家就直接去做功
Thumbnail
6-minute miracle morning (SAVERS) 摘自一本國外很紅的書《The Miracle Morning》:The 6 Habits That Will Transform Your Life Before 8 AM 中文版叫《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HERO 必修課 PsyCap 心理資本|自我效能 (Efficacy)、希望感 (Hope)、樂觀 (Optimism) 與復原力 (Resilience)|在聊 心理資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 前一定要先來理解下「資本」的思維。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6 招快速調整狀態的心理學技巧|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1)|先說本篇六招是艾迪大叔過去經驗法則覺得有效的心理小技巧,戲稱為「心理速效藥」,就像感冒的時候用感冒藥好得快,可是透過吃好睡好提高免疫力才是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