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表述的底層邏輯「認識雙標仔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需要與別人溝通的場合,無論他們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顧問服務的客戶又或者是教學時給學員們的引導。
以我而言,經常有三種類型的對話穿插出現,這分別是:
  1. 討論我最欣賞對方所提供的某些表現或訊息
  2. 提供一些建議(或舉例)幫助對方理解、適應、連結,引發新的討論空間
  3. 評估某個工作是否達成期待或釐清標準
這些情境可能發生在專案進度溝通、需求訪談或是教學引導與解惑,甚至也可能發生在我與同事的一對一之間。
無論是何種溝通場景,我都盡量要求自己進入「正向表述」的狀態。
「正向表述」是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修辭技巧。
在理解「正向表述」時,我想要先介紹一個阻礙我們與他人形成良好對話空間的阻礙,這在行為經濟學上稱為「基本歸因謬誤」。
是這樣的,我們從人類老祖宗的時代開始,在我們的演化基因中,有一個很特別的行為根深蒂固的寫入在我們的腦子中,就是「社群」。
所謂「人以群分」,我們無時無刻遇見任何人,都會在腦中快速的預判,給對方貼上各種標籤,並且辨認這些標籤上的訊息,判斷彼此是否屬於相似的內團體。
我們會給予內團體的人比較寬容的標準,對外團體的人較嚴苛的審視。 所謂的你我他,是大腦天生就會自動判斷,你到底是「我群」還是「他群」。
也就是說,我們生來就是雙標仔,這件事情沒辦法用理智去控制,是內建在大腦裡自動化判斷的路徑。
如果今天溝通的對象,在大腦的預判中是「我群」,我們會降低很多標準,即使看到明顯的錯誤或問題,也會展現寬容的心態,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
而面對「他群」,大腦會變得不耐煩,認為對方故意找麻煩,又或者用貶低的方式看待對方犯錯的行為,認為是能力不足所致。
這就是基本歸因謬誤,白話來說就是雙標仔,我們對不同群體的人給予極大差異的標準,這會妨礙我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達成順暢的溝通,也阻礙了你給予談話對象回饋的可能性。
因此在需求訪談時,你如果把老闆當做「他群」看待,自然會發生常見的「覺得老闆總是好大喜功不切實際」。
在推進專案目標時,你如果把進度落後的同事當做「他群」,就會發生「他是不是專業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好?」的嚴苛評估。
所以說,要達成「正向表述」的第一要件,並不是如何修飾講話方式的表面技巧,而在於能不能找到一個觀點,將「你」變成「我們」。
在這邊會推導出一個有趣的原則。
如果想要與人溝通如何處理一個問題,為了確保雙方願意投入並且有安全感,不需浪費精力在勾心鬥角的潛規則上,我們必須先看見人,才能一起看見問題。
當我們彼此視為「我群」時,一起檢視問題,那是互相支持與合作。 當你是「他群」,而我來跟你檢視問題時,容易變成找戰犯以及推鍋。
因此在進入溝通流程給予對方回饋之前,我花費最多心力的地方在誘拐自己的大腦尋找眼前溝通的對象是「我群」的線索。
這樣我才能先看見人,然後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再一起看問題。
這是我對正向表述的理解。

訂閱免費電子報:

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歡迎留下你的 Email,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https://subscribe.soking.cc/voc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
2022年底我在陪實戰營同學如火如荼的討論 Demoday ,他們即將要在一群產業專家以及資深產品人的面前介紹歷經十二週的學習與專案實作之後,他們對於線上教育產業的用戶研究洞察。 在討論的過程有許多大卡關的時刻,比方說洞察到的用戶困境與商業目標要怎麼連結起來,這兩個概念距離太遙遠了。 ​一位學員問我
曾經有一位學員詢問我如何在易用性測試的時候篩選適合的受測者,我們約了一個簡單的線上會議作討論,一開始他就打開文件列舉了一個二維的象限,想要討論 X 軸跟 Y 軸交叉所切出來的四種族群,何者適合作為受測者。​
你的公司會有主管定期與你一對一談話嗎?又或者,有與你相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前輩願意當你的 Mentor 與你一對一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對象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談話,非常恭喜你,我也很羨慕你。在我的職涯歷程中是缺乏這樣的角色的,直到近幾年我從事教學以及經營公司的過程,也才陸續了解到這類談話性質的重要性。 我很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追根究底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雙方在溝通時沒有搞清楚對方想聽的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還有「如何做How」,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的溝通課題!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人際溝通的底層邏輯。如何有效溝通,對焦正確問題?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人脈呢?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追根究底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雙方在溝通時沒有搞清楚對方想聽的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還有「如何做How」,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的溝通課題!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人際溝通的底層邏輯。如何有效溝通,對焦正確問題?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人脈呢?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