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失控重點不是忍耐而是相信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忍耐力》書介  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能延宕滿足,不急著吃棉花糖的孩子,未來人生會比較成功且幸福。但作者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米歇爾說「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但吃了也無須懊悔」,因為無論幾歲、意志力跟耐力都可以後天培養。

這種說法或許對大家來講是一個新的視野。過去我們都只聽到前面那一句「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似乎只要是急著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未來要成功的機率可能性就低了。

這跟我們在教導面對孩子某修狀況必須堅持時,似乎也忘記這當中有一些東西是在彈性中看見機會。而不是陷入堅持的爭戰中,這時無所辨別誰是孩子誰是大人。因為造成兩敗俱傷不是原意,但在那僵持不下時,誰都無法跳脫情境看見真正的需求與時該給出協助。

「意志力不是天生註定」,是一種「可後天學習」的認知技能。

楊俐容解讀《忍耐力》

後來棉花糖實驗延伸出很多研究,大多在談從小能忍耐的孩子以後人生會比較幸福且成功。但作者也強調,實驗並不是為了要「預測」什麼?而是想知道那些能等待的孩子「是怎麼辦到的」。而且意志力不是一出生就定型,這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增強。

自律不是變得堅強或直接說「不」就辦得到,而是「思考上的改變」,過去的父母常用命令、恐嚇跟要求讓孩子忍耐,比較新版的父母大概知道可以用「轉移」。

大部分的時候,父母與老師在堅持某個特定觀點的當下,難免陷入「不堅持我就輸了」,「不堅持孩子未來一定更糟糕」的信念,殊不知在此同時,大人也陷入了看不見可能性的機會,而孩子也會進入「我是失敗的」的信念裡。而這時該如何?

『自我控制的核心策略:冷卻「現在」、加熱「未來」』。

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好。認知科學發現,面對誘惑時,人類大腦中有兩個「冷熱」系統在交互運作,熱系統是情緒,本能反射跟潛意識。冷系統則是認知與沉思,熱反應快、冷啟動慢。在棉花糖實驗中,實驗者會跟孩子提到「未來和目標」,告訴孩子等一下,便會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加熱未來),另外則用許多「轉移焦點」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冷卻熱系統」。

自律可以透過教育不斷練習來建立大腦迴路,如果一開始沒有建立自律迴路,反而建立了放任迴路,那就得加以「重建」。但比較擔心的是,現在的父母一開始就「不建立」自律迴路。

在「育兒困擾排行榜中」調查,讓爸媽勾選認為自己做得好跟不好的教養,大多數爸媽勾選認為自己做得好跟不好的教養,大多數爸媽認為自己做好的是,「愛的教育」,懂得聆聽,尊重孩子但做得不好的是「管教」。

現在父母只會愛,不會管,但自律能力不教,不會自然長出來,有些爸媽會覺得「我不會勉強孩子拖掉尿片」,脫尿片要花時間訓練,又耗費心力,這種「不勉強」的輕鬆育兒觀點很容易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也就因為如此,我們容易看到挫折忍受度低的小孩,也常更容易見識到在公眾場合孩子的無能與父母的無力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怪異現象,當被問及為何不出面阻止孩子的張牙舞爪時,父母卻會把「因為愛」放在前面,把「因為要當孩子的朋友」當成理由,完全錯解了「管教」與「給出愛」之間的界線與做法。

『讓孩子學會「凡事要考慮後果」,擁有「相信自己做得到」的念頭』

負面情緒跟過度壓力會影響自制力的培養,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尤其程度較強,維持教長,往往正是情緒教育成熟的時刻,但很多爸媽會輕易蓋過或掃除壞情緒。比方孩子考試考差了,放任的父母會說「不要想啦,睡一覺就好了!」嚴格的爸媽會說「考不好是當然的啊,我看你前面都在玩!」這些都是爸媽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孩子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與其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不如說孩子是一塊海綿,不論家長給孩子的養份是什麼,孩子都會吸收,而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培養孩子自律性。自律性會為他們帶來學習解決問題,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性及抗壓性,對孩子而言,自律性的養成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幫助孩子養成自信足以面對人生的每一個挑戰及追求。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Thumbnail
1960~1970年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這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有關自制力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100位有30位小孩成功克制延遲滿足,後面追蹤沒吃跟有吃的在社會發展程度 發現沒吃的比有吃的不管在社交或成就都相對好 在當時的環境都是"物質缺少的背景" 所以在當時自制力越強的人他在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與其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不如說孩子是一塊海綿,不論家長給孩子的養份是什麼,孩子都會吸收,而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培養孩子自律性。自律性會為他們帶來學習解決問題,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性及抗壓性,對孩子而言,自律性的養成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幫助孩子養成自信足以面對人生的每一個挑戰及追求。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Thumbnail
1960~1970年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這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有關自制力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100位有30位小孩成功克制延遲滿足,後面追蹤沒吃跟有吃的在社會發展程度 發現沒吃的比有吃的不管在社交或成就都相對好 在當時的環境都是"物質缺少的背景" 所以在當時自制力越強的人他在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