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從科學角度暸解社交恐懼症原因與對策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判,因而產生尷尬、抑鬱的感覺,進而產生避免社交情況的強烈欲望。在陌生的情況下經歷社交恐懼是正常的,但當這些恐懼持續存在,造成重大痛苦,並限制你的生活時,就會造成心理負擔。社交恐懼症通常出現在非常害羞的人身上,其會影響工作、學校和其他日常活動,甚至會使結交和維持朋友關係這樣的互動變得困難。 而後果可能是覺得孤獨,以及與周遭親友的關係惡化。然而,透過有效的治療就可以大大改善這種現象。

發生時期與好發族群

社交恐懼症是第二大最常見的焦慮症,影響著大約1500萬美國成年人。根據統計,在美國本土,約7%的人在12個月內曾經歷某種形式的社交恐懼。 如果沒有治療,社交恐懼症可能會持續很多年,甚至一生,統計顯示,社交恐懼症的終生流行率為13%至14%。
社交恐懼症通常開始於童年晚期,平均發病時即是在青少年階段。其產生類似於極度害羞或迴避情況的社交互動。 社交恐懼症在女性中更常見,且這種性別差異在青少年和年輕族群中更為明顯。在台灣,研究顯示有86.9%兒少曾有社交恐懼狀況,比例甚至已遠超過國外成人,國中生47.6%、高中生則有52.4%。

類型

社交恐懼症有兩種類型:分別為特定型 (specific)和普遍型( gerneral)。 特定型是指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呈現社交恐懼,例如只會害怕在群體面前說話,而普遍型社交恐懼症患者則是在各種社交環境中均呈現焦慮、緊張和不舒服的情緒。儘管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恐懼是過度的且不合理,但社交恐懼症患者往往無力對抗他們的焦慮。

產生的影響

社交恐懼症會對人的身心造成許多影響,導致身體、情感和行為出現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某些社交場合下出現,擾亂日常生活,例如學校、工作和人際關係。如果不治療的話,這個人可能無法在學校或工作中發揮潛力,或獲得晉升。當病情嚴重或慢性時,社交恐懼症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發展,例如抑鬱症或藥物濫用障礙。
據美國焦慮和抑鬱協會統計,社交恐懼症會干擾兒童與青少年參與日常活動的能力,例如上學、社交或維持關係。在美國約有25.1%的13至18歲年輕人患有社交恐懼症。如果未經治療,患者在學校易表現不佳或錯過社交經驗,甚至有藥物濫用的情況發生。
此外,許多患者認為這只是他們性格的一部分而未尋求治療。但當他們因抑鬱症或濫用藥物時,才會想尋求醫療幫助。

發生原因

學者針對患有社交恐懼症患者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生理機制、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社會因素均是引發社交恐懼症的誘因。

生理機制

神經傳導系統的問題可能會導致血清素、多巴胺和麩胺酸等有助於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神經傳導物質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與多巴胺和血清素神經傳遞有關的疾病。研究顯示,服用多巴胺拮抗劑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在社交恐懼症患者腦中,多巴胺與其受體的結合親和力也比正常人低。同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血清素與其受體結合也有減少的現象。其他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如體內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神經傳遞質去甲腎上腺素與麩胺酸,也被發現在社交恐懼症患者體內有過度活躍的現象,但另一方面的抑制型神經傳導物質GABA,在丘腦中的活性有降低的現象。

大腦區域活化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杏仁核在社交恐懼症的形成和維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大腦中的杏仁核和島狀皮質會產生過度的興奮,這可能與恐懼和負面情緒處理有關。此外,大腦前扣帶皮層在社交恐懼症的形成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參與了一些認知功能。而在壓力環境下,前扣帶皮層可參與調節自主神經系統,例如調節血壓和心率,這也是為什麼社交症候群患者會產生一些焦慮緊張現象。

遺傳因素

社交恐懼症極可能是因為家族遺傳所致。如果你有一級親屬罹患社交恐懼症,你罹患此病的風險會增加兩到六倍。但遺傳率差異很大,估計約為30%至40%,意味著大約三分之一的社交恐懼症的根本原因來自遺傳。然而,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沒有發現與社交恐懼症相關的特定基因,但卻有很多證據確認社交恐懼症具有遺傳性。

環境因素

社交恐懼症患者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影響因素。

兒童學習社交恐懼

現今,心理學家已經發展出關於兒童如何透過學習而產生變得社交恐懼症的理論。
  1. 直接影響:若經常被其他孩子取笑、戲弄或欺凌,這些早期經歷的創傷事件可能會對社交恐懼的發展產生影響,甚至是幾年後。
  2. 觀察者學習: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創傷性事件,但在創傷性社會環境中經常作為旁觀者也可能產生同樣的影響。
  3. 資訊傳遞:社交恐懼症的父母常不自覺地透過言語和非語言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危險的社交情況。舉例來說,如果母親非常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那麼小孩很有可能也會產生同樣的焦慮。

教養環境

孩童時期的教養也可能會影響罹患社交恐懼症的機率。例如:
  1. 童年時期缺乏社交經驗和技能。
  2. 父母的拒絕、控制、批評或過度保護可能會增加兒童罹患社交恐懼症的風險,因為未與父母形成適當依附關係的兒童無法在緊張的情況下平靜和安撫自己。

童年的行為抑制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可能與孩童時期的行為抑制有關,當孩子在面對新情況或不熟悉的人時感到不安,可能會哭泣、躲開或找父母。若孩童時期常表現出行為抑制的現象,之後罹患社交恐懼症的風險會增加。所以,如果孩子在新的情況下表現得過於孤僻或害怕,必須尋求專業協助。因社交恐懼症與孩童時期的行為抑制有關,而早期干預可能有助於防止之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社會因素

影響社交恐懼症發展的社會因素是指身處於過分強調關注群體文化或與害怕讓別人感到不舒服的環境。長期處在此環境中,將容易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展,而增加罹患社交恐懼症的風險。

治療

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療的,即透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並用來管理症狀。但是儘管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卻只有不到5%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在最初發作後的一年內尋求治療,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尋求幫助前均經歷了10年或更長時間的症狀,而造成長期處在痛苦的階段。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或稱談話治療)可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經歷,並學習有效的應對方法。心理治療的種類很多,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其目的在幫助人們識別和改變對社交狀況的負面想法或信念。暴露療法也是一種有助於改善症狀的方法。透過這種方法,治療師會在安全的環境中與病人一起逐步面對他們所害怕的情況。

藥物

有多種藥物可幫助人們控制社交恐懼症症狀,其中包括三種主要類型:分別為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和β受體阻斷劑,其中β受體阻斷劑是透過阻斷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的作用來發揮作用,主要治療心臟疾病與相關症狀,特別注意的是,美國FDA尚未批准社交恐懼症的β受體阻斷劑。

家庭療法

社交恐懼症患者可利用呼吸練習、冥想、瑜伽、太極拳等有助於管理壓力的技巧,避免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建立有規律的睡眠習慣,瞭解焦慮及其影響,找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誠實地交談,瞭解何時該尋求幫助,並透由定期運動和均衡飲食以提高整體幸福感,來降低與改善困擾的症狀。

結論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會對社交情況感到強烈的恐懼或緊張。這種疾病可能由多種因素引發,包括遺傳、環境和生理因素等。不過,社交恐懼症是可治療的,但患者通常在症狀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尋求治療,造成很大困擾。因此對於社交恐懼症的認識和理解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患者尋求適當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對於家長來說,可以透過提供適當的機會讓孩子面對恐懼,並建立實際的目標和鼓勵放鬆的活動,來幫助孩子管理和克服社交恐懼。同時,家長的傾聽、肯定與鼓勵也對孩子的信心建立有莫大的幫助。總的來說,對社交恐懼症的正確理解和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擺脫疾病所帶來的困擾。
7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摘要】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何突然改變?《上篇》社交恐懼症|適應障礙症|人格障礙|心境惡劣障礙|強迫性障礙這兩天的新聞,你看了嗎?我…看了影片,覺得很難過…😢 ​ 不管網路上網友們對於哪一方的評論,都有各自的觀點,也都有各自想維護的立場與恐懼,都值得被傾聽。🙂 ​ 而我比較在意的點,其實是「肇事者的心生病了」這件事…😓 ​ 這種事件的發生,其實誰都不樂見,然而若是能從根本源頭,及早處理,或許多少能
Thumbnail
avatar
Tsuting Lin
2023-05-21
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當你剛運動完口很渴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半杯水,你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只剩一半,怎麼會夠喝? 還有半杯水可以喝,真好啊! 一樣是半杯水,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差異」,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對事情的「認知」,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03-24
自我探索|社交恐懼在騎車前往風景區的途中,有個回憶畫面毫無預警地出現,我在短短一秒內情緒忽然激烈地罵了髒話。 我是罵自己。 那個回憶,是我之前工作職位是國外業務助理,國外客戶與上海中間商共兩人坐在後座,我副駕駛座,而經理開車。 我記得抵達目的後,總經理問說有沒有跟客戶互動聊天,經理說沒有他在專心開車,我也說沒有,我在
avatar
靜語
2023-02-10
【讀書心得】社交恐懼症不孤單生存指南人們經常有害羞不敢表達的時刻,坐在教室中,我們經常祈禱著老師不要點到自己,然而,當學生有社交恐懼症,他的身體反應包括手抖、臉脹紅、心跳加速......沒錯一般人也會有,但一旦遇上更嚴肅的場合、一旦自己忽視症狀許久、一旦壓力積累到100%......患者的心理反應會變得更
Thumbnail
avatar
riaranka
2022-11-26
學會消除社交恐懼 相信大家都有遇過這種情況,有些人不管到哪就是容易受到大家歡迎,有些人就算沒做甚麼,也會被大家嫌棄。有些人是因為性格,不同的性格造成的差異,而另外一部分則是因為負面思維,負面思維造成反抗心理,在社交時行為舉止中透露出勉強和應付。 1. 創傷性回憶 2. 預期性恐懼
Thumbnail
avatar
平凡不凡的嵐貓
2022-10-22
社交恐懼回辦公室後 出門變得好難 抱著書包焦慮了半小時
avatar
重鬱症患者的療癒之旅
2022-07-12
是社交恐懼症,還是草莓?  看到一位女生發文提到她在職場上做業務行政助理的工作第一天,因為要記很多東西,有承擔許多責任的壓力,覺得很困難做不下去。   底下有許多留言大多數是鼓勵,也有人不以為然,但都覺得這些是必經過程,必須成長和學習的。   我看著那些言論,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經歷。
Thumbnail
avatar
林唯
2022-02-15
社交恐懼 我們經由學習,才懂得恐懼,我們經歷錯失,才領會規則。
avatar
Kate
2022-01-04
社交恐懼9/2 心情紀錄
Thumbnail
avatar
麗安,日安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