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紅小兒科醫生家暴掀起一陣關注,一開始是單親父親的文章,而後生母、孩子,甚至家防中心,各種說法和觀點浮出,每個人在當下有不同感受和立場,然而暴力並非是好的教養方式。
在我執業過程中,看過千奇百怪的家庭,這個家庭讓我瞠目結舌,父母都是資深國小主任,父親酒精成癮,一喝酒就打母親,母親則是被打那天畫著濃妝遮著瘀青,照常上班無人知曉,在學校這位母親是強勢又能幹的主任,沒人看見她被丈夫酒後毆打的那一面,更別說酒精成癮的父親如何當主任,掛著資深主任的名號滿身酒氣的上班,同仁除了私下抱怨明面上也敢怒不敢言,何況還有同校的老婆處處打點,然而就是這樣不穩定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自然出現了許多行為問題,畢竟即使沒對孩子動手,常常目睹家暴的環境,也影響孩子的心靈和外在行為表現。
正是教育工作者與酗酒家暴畫上等號的反差,格外讓人印象深刻,就跟近來小兒科醫生家暴差不多。當身上有著專業或專家角色,人們總是會以高標準檢視,畢竟專家說出口的話語是有份量的,在我執業生涯中,來談親職教養議題的著不乏有教師、教授、公務員、律師.....等,他們在專業領域是菁英,然而在親職互動上,往往不自覺顯現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孩子的反應就像是一面鏡子,總是映照出自己的模樣。
記得前幾日,我們一家去逛家樂福,那時買完了魯蛋和魯夫的東西,我正挑著想為自己買件涼感外套,魯夫不耐煩地催促,讓我大為發火,心想在買你們父子東西時,我總是耐心陪伴,換買我的東西時魯夫就顯得不耐煩,我對魯夫和滷蛋發了一頓脾氣,看著我生氣大聲時,魯蛋也模仿我氣沖沖的ㄚㄚ叫回應,讓我驚覺孩子是看著父母樣子成長的,而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很可能形成他們對待自己或他人的方式。
每次親職講座,我總是告訴家長「先處理情緒,在處理問題」,除了處理孩子情緒外,還要面對與梳理自己的情緒,當情緒滿溢時就會如洪水般氾濫成災,那時的處理可能變成掌握權力者的宣洩情緒,容易變得更為攻擊性與暴力,而不但沒有處理到問題,反而造成了更嚴重的問題與創傷。
犯錯的重要性,遠不如我們如何處理犯錯。父母的示範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讓對方受傷了,那就真誠地道歉吧,每個犯錯都是學習的機會,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那就尋求協助吧!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每天撥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建立關係吧!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亮點,人從來不會只是單一面向的,別讓親子互動變成指責打罵,長期承受指責和打罵是種慢性壓力,在有壓力狀況下,人會變得只能戰鬥、凍結或逃跑,那是無助於愛與關係的。
成為父母的路上,唯有不斷省思,從犯錯中學習,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會,面對錯誤與問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