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家常|瑞典福利與時間銀行

2023/07/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閱讀了作者吳媛媛的書籍《幸福是我們的義務》,提到瑞典可以向公司請「長期病假」,書中分享了一位朋友的故事,正是因罹患憂鬱症向公司請了長達兩年的長期病假,在作者認識他時,已經持續請假這麼久了,總之那位朋友僅靠著勉強維生的病假津貼渡日,每天在家打電動,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卻還能用納稅人的錢去做心理諮商與用近乎免費的價格去矯正視力,讓作者非常看不慣瑞典這種制度,然而事情的結果卻發展的非常戲劇化,是事後作者回想,才明白那位陷入低潮的朋友,其實一直都很想振作,只是改變的幅度很微小,旁人看起來好像只是停留在原地。

作者回憶起,朋友曾報名過學校課程一開始讀的不順利,所以又轉換了科系,也曾因購買及非法囤積抗憂鬱藥被法庭審理等等,總之,看在作者眼裡每次都只能搖頭嘆息,直到某天朋友告知他安排了重度肥胖者的減肥療程,再次見面時,他已恢復以往那個神采飛揚的樣子,不僅完成了學業,身材也回到標準,還認識了曾與他一樣患過憂鬱症的女醫生,兩人結婚,而朋友也找到工作,生活步上軌道。

我想,除了是因為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之外,以及社會對於那些陷入低潮者的包容,最重要的是身旁的人一直都沒有放棄他們,他們擁有很強且緊密的人際關係,所以,即便是在那段無所事事拿津貼生活的日子,還是會與朋友保持一定程度的聯繫,所以,他是很幸運的。

而昨日聽到關於時間銀行的概念,是希望那些一直受到社會無償幫助的人,也可以回饋社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行動不便的人,雖然只能在病床受到他人幫助,但意識清楚的他,仍然能用他的時間去打電話關懷那些獨居的老人,使他可以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知道自己不是只能接受幫助而已,也是能夠幫助他人的,從過程中,建立起社會一種良性的氛圍。

時間銀行的概念,就是他幫助人的時間,可以被儲存、紀錄下來,日後當他需要被幫助時,可以提領這些曾經的時數,去兌換他所需要的幫助,原意是希望社會擁有良善的循環,同時讓人能找到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感。

在瑞典的福利制度裡,也有人就因此只想靠救助過日,不想工作,在youtuber 阿滴某集訪問瑞典人的影片中,也有當地人說過這個問題;而時間銀行,會不會讓已擁有時間存款的幫助者,在日後提出時間接受他人幫助時,少了一些感恩的心?因為這些幫助,也是他曾經“賺”來的。

不管怎麼去避免,人畢竟是複雜且多樣的,一個制度,都會有許多不同的結果,只要一直往好的結果前進,中間都是有可以改善修正的時候,如果只因為少數負面因素,就此否定,對整體及長久來看,也不見得是好的。

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就能發光,照亮周圍的黑暗。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串聯而成,無論是好是壞,或喜或悲,都是豐富我們生活的材料。精彩,是因為有起伏,有意想不到,有衝突,有和解,是因為有太多太多值得書寫與紀錄的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