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線』領導 VS. 管理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管理」或許是讓社會和組織凝聚在一起的膠水,「領導」則決定前進的方向,並確定一路上有人伴隨。

「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

作者加上管理與領導的另一個分別:我們會用「管理」來形容組織或系統;但談到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的詞彙是「領導」。

在大學或專業機構之類的組織中,「人才」一直是最重要和唯一的資源,這類組織通常會用校長、院長、合夥人等職稱來代表高階職位,而把經理的頭銜用在餐飲、交通運輸或工廠等以系統為要素的領域。

管理的語言是工程的語言,把人看成可用的資源,組織則是可以微調、操控和指揮的機器。

沒有人喜歡被管理,但很少人認為接受別人領導有損尊嚴。

這是因為領導的時候,我們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設法說服、鼓舞和誘導。

領導談的是願景、使命和熱情;管理則討論目標、控制和效率。

管理要仰賴地位帶來的權力和職務賦予的權威;領導則需要仰賴贏得的權威,也就是相關人士賦予領導者的權威。

每個組織都需要領導,也需要管理,但都必須用對地方;沒有管理者/執行者當後盾的領導者很可能失敗,他的領導力無從發揮,因為沒有追隨者的領導不會有太大的用處。

作者幫我上了一課,說明了管理和領導本質上的差異,但兩者在組織內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商管書籍普遍在討論的是「管理」,畢竟目標、控制和效率的定義比較具體,也相對容易被理解,但「領導」就比較難加以闡述。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經驗與知識必須齊步並進,不能有落差。美國式的 MBA 課程,讓學生通過無數件個案研究,獲得的分析與計量能力,只是銀行與顧問業這兩個領域很好的準備訓練;管理有些層面可以在教室討論,卻無法在教室培養。很多時候創業也是在實踐中學習,如果先前有累積一些知識,那麼會少走一些彎路,但不代表可以一切順利。
教育的果實必須等到很後來才能嘗到,不幸的是,除了畢業成績單,我們沒有多少測量標準,人生智慧的來到需要時間。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樣東西,可以去教教別人,為新的聽眾和讀者演講、寫作,學到的東西要比他們學到的東西更多。庫存的知識無法常駐,除非課程和經驗結合在一起,因此「願意做」比擁有高智商有用。
連假期間,讀了些書,也追了幾部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及對話如下:妳永遠都不知道走在外面的人,曬了多大的太陽,淋了多少的雨。 包容跟施捨一樣,都有上對下的意思,帶有歧視的含義,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善行,不過就是一個包裝過後的糖衣,一旦揭開,你就會看裡頭赤裸裸的歧視,只是大部份的人不願意承認。
文章要能夠啟迪人心,才有濟世之功;如果只是論述抽象原則,很容易流於空談。當探討一個議題時,要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來詮釋自己的看法,然後才有機會引起他人的共鳴。先面對自己的無知,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別認為坦承自己不懂會很難堪,這是幫助自己去廣泛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份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及發現自己。我們的確會從經驗中學習而逐漸變化,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份,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分也越來越穩定及成熟。當生存不是問題了,必須表達自我,建立自己獨立的身份。
少數人年齡越大,收入越多,人生越穩定;而更多的人,年紀大了,困惑和迷茫卻一點都沒少,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用成熟的心理狀態 (註:又或說是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等),壓抑和消化了這些情緒,最終和一個不滿意的自己握手言和。別因為「賺錢」這件事開心,要為了自己做的事開心,這樣才會持續的做下去。
經驗與知識必須齊步並進,不能有落差。美國式的 MBA 課程,讓學生通過無數件個案研究,獲得的分析與計量能力,只是銀行與顧問業這兩個領域很好的準備訓練;管理有些層面可以在教室討論,卻無法在教室培養。很多時候創業也是在實踐中學習,如果先前有累積一些知識,那麼會少走一些彎路,但不代表可以一切順利。
教育的果實必須等到很後來才能嘗到,不幸的是,除了畢業成績單,我們沒有多少測量標準,人生智慧的來到需要時間。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樣東西,可以去教教別人,為新的聽眾和讀者演講、寫作,學到的東西要比他們學到的東西更多。庫存的知識無法常駐,除非課程和經驗結合在一起,因此「願意做」比擁有高智商有用。
連假期間,讀了些書,也追了幾部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及對話如下:妳永遠都不知道走在外面的人,曬了多大的太陽,淋了多少的雨。 包容跟施捨一樣,都有上對下的意思,帶有歧視的含義,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善行,不過就是一個包裝過後的糖衣,一旦揭開,你就會看裡頭赤裸裸的歧視,只是大部份的人不願意承認。
文章要能夠啟迪人心,才有濟世之功;如果只是論述抽象原則,很容易流於空談。當探討一個議題時,要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來詮釋自己的看法,然後才有機會引起他人的共鳴。先面對自己的無知,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別認為坦承自己不懂會很難堪,這是幫助自己去廣泛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份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及發現自己。我們的確會從經驗中學習而逐漸變化,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份,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分也越來越穩定及成熟。當生存不是問題了,必須表達自我,建立自己獨立的身份。
少數人年齡越大,收入越多,人生越穩定;而更多的人,年紀大了,困惑和迷茫卻一點都沒少,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用成熟的心理狀態 (註:又或說是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等),壓抑和消化了這些情緒,最終和一個不滿意的自己握手言和。別因為「賺錢」這件事開心,要為了自己做的事開心,這樣才會持續的做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前一篇《了解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有時打掉重練也不是壞事》文中,提到了「第一性原理」與「第二曲線」兩個知識點,這篇就來聊聊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吧! 企業有生命週期,其實職涯也是 無論是商品或是服務,企業的生財工具自有其生命週期,當產品壽命來到
Thumbnail
第二曲線是什麼?這是由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提出,他認為當組織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就要找出另一條出路,讓組織在下墜之前,能夠有找到第二個成長的動能。
Thumbnail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Thumbnail
Hi there,第一首同名單曲在去年底釋出後,Lana Del Rey 經過推遲後預計在3月24日發行的新專輯《Did you know that there's a tunnel under Ocean Blvd》(2023),在上個月釋出了第二波主打單曲〈A&W〉(2023),即使已經
Thumbnail
在西元2023年,我們已歷經三年全球疫情衝擊,相信上班族心裡有很多深刻的領悟。希望借台大郭瑞祥教授,在著作《人生第二曲線》重點截圖,幫助大家釐清2023年後職場可努力的方向,祝福大家早點達到財富自主,及自我實現的快樂職場境界。
頁137–147 以小說《三國演義》來講,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魯肅等人都算是管理者;而劉備、孫權、曹操、關羽、張飛都算是領導者。也許劉備前期一直缺乏可以固守的地盤,就是缺乏管理者的緣故。或許可以說,領導者懂得帶人做事,比方:桃園結義;而管理者能讓事情做得有效果,例如:隆中對。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2021年8月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1.3 歲,其中男性78.1 歲、女性84.7 歲,都達到歷年新高。百歲人生,已經是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變化,但我們有意識到嗎? 對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來臨,熟齡人士可以用「第二次機會」來看待,人生的第二曲線會有另一段高峰,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Thumbnail
臉書內部改組,正式成立臉書金融 Facebook Financial 部門,全力朝向行動支付與金融市場前進。為什麼臉書已經有了龐大的網路廣告市場,卻仍然感受到危機?為什麼臉書會鎖定支付這個領域,來作為他們的第二曲線成長動能?
Thumbnail
近期看過也覺得很不錯的書推薦給大家參考: 1.《人生第二曲線》 相當汗顏的是,初認識這本書以為是偏商業管理學創新方面的書籍,所以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上個月在書店,緣分使然拿起來翻閱品嘗之後,發
Thumbnail
上次小樂跟大家分享了【心得】TFE台灣資金交易所線上標會投資體驗這篇文章,介紹了TFE台灣資金交易所功能操作與體驗,也剛好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基本上我會每月撰文報告目前我的線上標會投資組合狀況,包含資金的進出,並會陸續介紹「TFE台灣資金交易所」提供的線上標會細部服務與功能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前一篇《了解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有時打掉重練也不是壞事》文中,提到了「第一性原理」與「第二曲線」兩個知識點,這篇就來聊聊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吧! 企業有生命週期,其實職涯也是 無論是商品或是服務,企業的生財工具自有其生命週期,當產品壽命來到
Thumbnail
第二曲線是什麼?這是由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提出,他認為當組織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就要找出另一條出路,讓組織在下墜之前,能夠有找到第二個成長的動能。
Thumbnail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Thumbnail
Hi there,第一首同名單曲在去年底釋出後,Lana Del Rey 經過推遲後預計在3月24日發行的新專輯《Did you know that there's a tunnel under Ocean Blvd》(2023),在上個月釋出了第二波主打單曲〈A&W〉(2023),即使已經
Thumbnail
在西元2023年,我們已歷經三年全球疫情衝擊,相信上班族心裡有很多深刻的領悟。希望借台大郭瑞祥教授,在著作《人生第二曲線》重點截圖,幫助大家釐清2023年後職場可努力的方向,祝福大家早點達到財富自主,及自我實現的快樂職場境界。
頁137–147 以小說《三國演義》來講,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魯肅等人都算是管理者;而劉備、孫權、曹操、關羽、張飛都算是領導者。也許劉備前期一直缺乏可以固守的地盤,就是缺乏管理者的緣故。或許可以說,領導者懂得帶人做事,比方:桃園結義;而管理者能讓事情做得有效果,例如:隆中對。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2021年8月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1.3 歲,其中男性78.1 歲、女性84.7 歲,都達到歷年新高。百歲人生,已經是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變化,但我們有意識到嗎? 對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來臨,熟齡人士可以用「第二次機會」來看待,人生的第二曲線會有另一段高峰,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Thumbnail
臉書內部改組,正式成立臉書金融 Facebook Financial 部門,全力朝向行動支付與金融市場前進。為什麼臉書已經有了龐大的網路廣告市場,卻仍然感受到危機?為什麼臉書會鎖定支付這個領域,來作為他們的第二曲線成長動能?
Thumbnail
近期看過也覺得很不錯的書推薦給大家參考: 1.《人生第二曲線》 相當汗顏的是,初認識這本書以為是偏商業管理學創新方面的書籍,所以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上個月在書店,緣分使然拿起來翻閱品嘗之後,發
Thumbnail
上次小樂跟大家分享了【心得】TFE台灣資金交易所線上標會投資體驗這篇文章,介紹了TFE台灣資金交易所功能操作與體驗,也剛好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基本上我會每月撰文報告目前我的線上標會投資組合狀況,包含資金的進出,並會陸續介紹「TFE台灣資金交易所」提供的線上標會細部服務與功能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