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2 幫自己撕下標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認識很常是來自於身邊親友、師長的評價。例如,我們在還不清楚如何「不得罪別人」的年紀,說了某些話,聽到父母的評價是「你經常講話不經大腦」、「這個小孩子口無遮攔」。久而久之,我們從經驗中逐漸了解何謂「得罪人」,並且為自己貼上了「我就是講話不經大腦」的標籤。

裁判、球證、旁證都是我的人

但凡持續在認識自我的人,都有可能幫自己貼標籤。貼標籤是個迅速形塑角色輪廓的方式,然而,撕不下來的標籤也有可能讓我們趨於傲慢。我們很常聽到某些人會說「我就是個…的人阿」。舉幾個例子來說。有些人分手之後遲遲不肯放下前任,他們會說「但我就是個感情專一(念舊)的人」。有些人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的時候,會說「但我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人阿」。然而,這種說法合理嗎?

<行為> → 被他人指責 → <貼標籤>
<行為> → 被他人指責 → 我就是<標籤>的人阿

過去,我們因為外在行為貼了自己標籤,現在,我們用內在標籤合理化外在行為。這根本是用自己簽發給自己的憑證幫自己通過審查。這種行為讓貼標籤形同注射疫苗,幫自己免疫了他人的指責。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就地合法的過程我們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外在行為負責。

認清恐懼與自卑

如果我們對我們的行為充滿著肯定、自信,我們會說「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達到…」、「我做這件事有…好處」、「我花費了…努力達到我現在的成果,我還要往…前進」。然而,如果我們的行為背後是恐懼、自卑,我們會說「但我就是個…的人阿」。我們其實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說服自己接受自卑,內在說服的過程具體如下:

原來我是<標籤>的人阿 → 被指責 → 不然要我怎樣?我就是<標籤>的人阿

我們其實可以想一下,造成我們說出這種話背後的「恐懼感」、「自卑感」是什麼?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感情專一」的人,他可能受到了社會給他的價值觀影響,認為「感情專一」是一種普世價值,且是得到幸福的必要條件。他非常害怕自己輕易放棄一段感情,如果不盡到100%努力就放棄,就跟他「感情專一」的人設有所矛盾,這是他完全不能接受的自我認知。

你根本不是你想的那種人

我們可以思考看看「自己真的是…的人嗎?」。假如在童言無忌的年紀,父母沒有幫我們貼上「講話不經大腦」的標籤,轉而耐心教導我們該怎麼說話,我們會不會是不一樣的人呢?假設我們在得罪人的時候,少說幾次「我就是這樣的人」,轉而正視自己的短板,今天我會不會不一樣呢?從個案來說,也許從外在行為來看,我們確實經常得罪人,Pepsi認為那充其量只是「現在的我有講話容易得罪人的趨勢」,而非「我就是講話不經大腦的人」。如果我們的成長經歷不同,我們可能不會是這樣的人。要是我們的心態不同,我們可能不會是這樣的人。即便我們現在這樣,那一年後呢?十年後呢?既然我們有這麼多機會變得不一樣,「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個標籤貼得似乎根本沒有道理。我們為什麼要用這個標籤畫地自限,妨礙自己成長的機會呢?

待在舒適圈真的很爽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待在舒適圈裡,畢竟改變充滿著未知與麻煩,有沒有改變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參考自我提升#1 蛻變自己?躺平了。這篇文章從我們想要躺平的觀點出發,談到健康的躺平觀,並且從多方面的角度分析了為什麼我們需要追求自我成長。

如果我們用成長心態來看待自己,我們完全可以給自己時間,讓自己變得不一樣。無論是跟親朋好友討論、試著轉念,還是制定詳細計畫逐步練習,讓自己慢慢變好的方式有很多,但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恐懼、自卑,並著手讓自己變好,我們永遠只能待在原地用「我就是…的人」來說服自己。

結語

在成長的旅途中,我們時常被他人的評價和標籤所影響,逐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然而,這些標籤可能不真實,只是我們為了應對恐懼和自卑而建立的防衛機制。我們常常在不自覺間用這些標籤限制自己,這阻礙了我們的成長和改變。

如果我們願意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恐懼和自卑,深入思考背後的原因。透過成長的心態,我們可以給自己時間,去克服這些阻礙,不斷改善自己。不需要讓那些過去的標籤定義我們,因為我們根本不是那些標籤所描述的人。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淺談一些簡單的社會觀察。透過整理、思考、討論、分享,讓自己不斷適應急促變化的現代生活,始終能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psii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PTT等論壇文章開始興起「躺平」相關的討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類文章標題「OO歲存款OO萬,可以躺平了吧?」,在此脈絡下,「自我提升」開始變得不再是普世價值,開始有人提出反向觀點質疑,認為人生在世走一遭,就是要盡情享受,如果可以躺平,為什麼要花費過多的勞力去追求卓越?Pepsi想和大家聊聊這個現象
最近PTT等論壇文章開始興起「躺平」相關的討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類文章標題「OO歲存款OO萬,可以躺平了吧?」,在此脈絡下,「自我提升」開始變得不再是普世價值,開始有人提出反向觀點質疑,認為人生在世走一遭,就是要盡情享受,如果可以躺平,為什麼要花費過多的勞力去追求卓越?Pepsi想和大家聊聊這個現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