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強迫症轉成健康幸福好關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甚麼是關懷強迫症呢?

關懷別人,一直被認為是好的行為,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關心和幫助。

這樣的行為,是值得被讚許的。

但是,當一個人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關懷,使別人依賴於自己,

這樣的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關懷強迫症」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

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餓,

許多的父母因為過分的擔心孩子,或是經常忽略、無視孩子真正的需要,

長久下來,這種不健康的互動,

對人與人的關係,即會產生破壞的心理和行為的問題。

 

關懷強迫症常見的行為表現

關懷強迫症的人,總是自覺不自覺的提供他人並不需要的關懷和幫助,

使得別人無法獨自解決問題。

當他的關懷被他人依賴時,他也會自我滿足於這份成就與價值,

藉此獲得道德優越感,反之,就會有較強烈的自責和痛苦。

 關懷強迫症也會在時間協調上面產生矛盾。

因為對太多的人和事付出關心,

因此他們總會感到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履行承諾。

因為太忙於幫助別人,在各種場合間趕場,

往往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友情親情等。

 

有些關懷強迫者幾乎無法拒絕別人,

他們可能成為體力和情感虐待的犧牲品。

他們相信如果自己做得更好,或是更愛別人,

就可以改變別人的行為。

有關懷強迫症的人,對於那些曾受過他幫助的人,

在他本人遇到困難時,若沒有得到相等程度的幫助與感激時,

他們會感到傷心或憤怒。

這個情況可以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

他們有時很難明白,為甚麼我對他這麼好,

但她卻對我這樣,但其實真正的原因,

是因為他們想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

 

關懷強迫症的內在需求

因此,過度關懷他人,實際上真正的需要是在自己身上,

他們太過期待獲得他人的愛和肯定。

 有關懷強迫症的人,一般來說都有一些焦慮,

為了抵銷這種焦慮所帶來的不舒服的感受,

就會用關懷強迫的方式,來讓自己舒服,


因此,我們需要停下來想想,

當我這麼做的目的,真的是為別人好嗎?

或是因為自己的焦慮,無法接受他人的想法和自己不同。

 

關懷強迫症可以怎麼改善?

覺察和理解關懷強迫症背後的心理因素,

可以降低此種狀態的行為,

有些人是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

有些人是不想接觸自己負向的情緒,因此無法承受別人的負向情緒

因此想要用做事的方式,來處理負向情緒;

有些人是完美主義,無法容忍失敗或是失控,

所以也會強迫他人照自己的方式;

也有一些人是無法拒絕別人,害怕別人覺得他不好

 

一般來說,有這樣情形的人,大概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不小,左右了個性、婚姻、

人際關係甚至處世態度,可能足以影響一生。

大家可以覺察一下,自己的情況是否跟原生家庭有關。

 

但若我們可以開始覺察,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變成關懷強迫症,

覺察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當然,若是有需要,

也可以找專業心理師晤談,

藉此就可以翻轉關懷強迫症,

轉成健康幸福的好關係。

raw-image










更多好內容,歡迎收聽《懂心理,調出好關係》podcast

EP129《懂心理,調出好關係》「關懷強迫症,我真的無法不幫助別人!?」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mwuewd5048801w410kzg34c/platforms

EP131《懂心理,調出好關係》「關懷強迫症 轉成 健康幸福好關係」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n6rwn2201xa0101hcos95ou/platforms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官網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FB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輕鬆駕馭意志力」一書的作者凱莉.麥高尼格 整理出幾個「養成意志力」的方式, 我個人有許多收穫,在此跟大家分享 要增強意志力,首先要加強我們的前額葉的功能, 因為「我要去作」,「我不去作」,「我真正想做」 的三種意志力的控制的位置, 都在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灰質, 以下方法都可以加強我們的前額葉的功能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 我們將最初的母嬰關係稱為“依附” 依附是一種社會性情感聯接 它來自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感情上的聯結 成人的依附類型,跟小時候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十分相關 尤其在成人後的感情世界,不同的依附型態,對於感情會有極大的影響 因此,了解自己的依附關係的類型,就顯得很重要了
著名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到情緒勒索給人的感覺 會有點讓人搞不清楚,好像迷霧一般 讓被勒索者好像在fog 當中,找不到方向 FOG (迷霧)的觀念,指的是 (Fear ) 恐懼 (Obligation) 義務,責任 (Guilt) 罪惡感 以上的三招, 讓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和Susan Forward 在情緒勒索書中所提 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抵擋他人的情緒勒索 在分享之前, 除了先辨識出四種情緒勒索者: 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欲擒故縱者 此外也需要覺察情緒勒索中的迷霧現象 FOG( fear ,obligation ,guilt)對自身的心理影響
希臘神話傳說,只要被愛神丘比特用箭射中, 任何男女就會陷入深愛。真的是如此嗎? 1973年心理學家Irwin Altman和Dalmas Taylor 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 這個理論認為人與人的親密度,會因爲自我暴露而提升。 第一組問題包括
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當你有機會玩一個遊戲 輸了要損失一些錢,但贏了可以得到一些錢 你是否會想冒個險玩玩看呢? 通常焦慮度較高的人,傾向避免失敗 容易出現猶豫不決或延遲行動的情況 所以通常是不會冒險,不會玩!!! 所以常會錯失許多大好機會,實在是很可惜 在我的諮商室中,若遇到這樣的案主 例如: 包括:
「輕鬆駕馭意志力」一書的作者凱莉.麥高尼格 整理出幾個「養成意志力」的方式, 我個人有許多收穫,在此跟大家分享 要增強意志力,首先要加強我們的前額葉的功能, 因為「我要去作」,「我不去作」,「我真正想做」 的三種意志力的控制的位置, 都在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灰質, 以下方法都可以加強我們的前額葉的功能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 我們將最初的母嬰關係稱為“依附” 依附是一種社會性情感聯接 它來自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感情上的聯結 成人的依附類型,跟小時候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十分相關 尤其在成人後的感情世界,不同的依附型態,對於感情會有極大的影響 因此,了解自己的依附關係的類型,就顯得很重要了
著名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到情緒勒索給人的感覺 會有點讓人搞不清楚,好像迷霧一般 讓被勒索者好像在fog 當中,找不到方向 FOG (迷霧)的觀念,指的是 (Fear ) 恐懼 (Obligation) 義務,責任 (Guilt) 罪惡感 以上的三招, 讓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和Susan Forward 在情緒勒索書中所提 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抵擋他人的情緒勒索 在分享之前, 除了先辨識出四種情緒勒索者: 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欲擒故縱者 此外也需要覺察情緒勒索中的迷霧現象 FOG( fear ,obligation ,guilt)對自身的心理影響
希臘神話傳說,只要被愛神丘比特用箭射中, 任何男女就會陷入深愛。真的是如此嗎? 1973年心理學家Irwin Altman和Dalmas Taylor 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 這個理論認為人與人的親密度,會因爲自我暴露而提升。 第一組問題包括
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當你有機會玩一個遊戲 輸了要損失一些錢,但贏了可以得到一些錢 你是否會想冒個險玩玩看呢? 通常焦慮度較高的人,傾向避免失敗 容易出現猶豫不決或延遲行動的情況 所以通常是不會冒險,不會玩!!! 所以常會錯失許多大好機會,實在是很可惜 在我的諮商室中,若遇到這樣的案主 例如: 包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