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心理新解01:《糖果屋》被拋棄的感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我不夠好,所以才不重要,所以被拋棄」的失落,和「不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被愛、不能拋棄嗎」的憤怒,兩者既矛盾又沒有被接納和理解,情緒就很難消解

於是他拼命追求第一,就不會被拋棄;或無感、不在乎、先逃走,沒有開始也不會被拋棄

(一)《糖果屋》:被遺棄的童年

在童話《糖果屋》裡,樵夫一家很窮,又遇飢荒,沒有收入與食物,日子快過不下去,他的第二任太太在晚上悄悄跟他說「如果不把孩子遺棄恐怕我們都會餓死」

她要樵夫帶孩子去森林,假裝要去打獵然後把他們丟下,或許森林還能養活他們。樵夫雖然不願意,但也沒選擇,不然全家都會餓死。

這些話被兄妹聽到了,哥哥就想辦法帶小石頭上路,沿路做記號,被丟下時沿記號帶妹妹一起回家。

隔天樵夫被迫再做一次,這次哥哥來不及準備石頭,只剩麵包屑做記號,然被野鳥吃了,兄妹倆迷失在黑暗無邊的森林裡。

沒有依靠、沒有食物,未知環境,他們只是孩子,充滿恐懼,如何在森林裡過下去?


過去物質匱乏的家庭會送養小孩,他們即使長大,也烙印下被遺棄的感覺,現代比較少被餓鬼抓走的環境(不是沒有喔,只是比較少),然議題轉向家庭的「情感匱乏」,因為大人忙碌或過去也受傷,情感上無能,只給吃飯、睡覺、穿衣、讀書、手機、丟給學校,他們忽略孩子感受,包括痛苦、歡喜、沮喪、無聊、滿足,甚至孩子遭遇困難或被欺負時還是冷漠、否認:「誰叫你要先造成別人麻煩!」、「你太敏感了吧」。大人如果對所有人都這樣也就算了,但孩子發現大人會對其他人有說有笑(社交),對自己卻總是怒與哀,彷彿自己是不被期待的麻煩。2022年有一本書《假性孤兒》,就是這個主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住在同一屋簷下卻成了情感上的孤兒。

糖果屋被遺棄的兄妹,隱喻了現代人情感上「被拋棄的感覺」,意指沒有被看見、被重視、被照顧,沒有依附關係,只能靠自己適應環境長成大人。

故事裡妹妹一直哭,妹妹代表情緒,焦慮「是否被拋棄了?」,是被拋棄感的原型,哥哥安慰她「我會想辦法的」,哥哥是理智,會保護妹妹,如潛意識下遮蔽情緒,只能先這樣才能長大、活下去。

(二)「被拋棄感」:連結斷裂而空虛

人類存在需要「關係網」定義自己,「我的存在」來自於「他人的看見之下」,沒有他人也就沒有我。

被遺棄,指「被迫」不屬於這裡、被迫分離、不被關注,孤伶伶,自生自滅

感到被拋棄,則是連結斷裂,失落情緒強大到把人淹沒,直直陷入自暴自棄、想消失的痛苦與矛盾中。

兒童期被遺棄,求生本能大於社會性,生命會想辦法先活下去,所以阻斷感覺,等穩定活著、能力夠了再來處理這個創傷。

現代的被拋棄感不是被丟到外面去,而是被漠視、不被看重、被忽略、被遺忘等等的情緒體驗,如迷路在警察局等家人卻久久未到,或接了也「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比「被罵」還傷人。孩子感到父母冷漠,繼而覺得自己不重要,也都是被遺棄--自我價值消失的恐懼。這些受傷感,成為陰影,日後容易被驚嚇,看到黑影(被分手、不聯絡、沒揪、沒告知、被捉弄...)就引發自動反應,陷入自暴自棄、我不夠好、沒功能就不被愛、就要被任何關係(友情、愛情、同事)拋棄的低潮漩渦。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我不夠好,所以才不重要,所以被拋棄」的失落,和「不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被愛、不能拋棄孩子嗎」的憤怒,兩者既矛盾又沒有被接納和理解,情緒就很難消解,變成障礙

於是當事人拼命追求第一,是唯一就不會被拋棄;或無感、不在乎、先逃走,沒有開始也不會被拋棄。

恐懼被拋棄最終成了「沒有安全感的人生」,會在「隨時做好逃離」或「爭取唯一的關注」兩極端中飄盪。

(三)容易被表面迷惑與欺騙

擔心被拋棄的孩子心裡期待有人涵容,盼望被肯定,匱乏太久了,一旦遇見糖果屋,肚子餓扁的他不由自主地啃起來。

糖果不是食物,但總比沒得吃好。

人在孤寂時容易被表面迷惑、欺騙,或自作多情把「友善」當成「有愛」而黏上去,最後都讓自己再次受傷。

在故事裡,表面是吃到飽的甜食,進入屋子後孩子卻被巫婆綁住、使喚、利用。巫婆一邊要把哥哥養胖然後吃掉,一邊使喚妹妹幫忙家務,讓他們處在「一段被利用的有害關係」裡。

很多人繼續留下來,因為有關係還是比沒關係好,或者也不知道能去哪裡,總之都比被拋棄好。留在家裡的孩子,於是變成冷漠無感的旁觀者、早熟親職化的保護者,壓抑情緒、強忍孤寂,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這是孩子活下去的樣貌。

哥哥被關在籠子裡,顯示理性束手無策,也無人搭救,故事裡哥哥只能拖延時間。唯一有希望突圍的是妹妹,然而她什麼時候才會醒悟呢?

不知道,也許生命受到威脅時?糖果屋真如社會的一場洗禮

在最後危急時刻,本來只會哭、不知怎辦的妹妹突然急中生智,把巫婆騙到火爐裡關起門來燒死她。他們逃走,驚險萬分。

情感如何醒悟,如何引導理智,使他們脫離關係、重新活過來,其歷程要怎麼發生?糖果屋故事沒有講。而即使逃走了,兄妹倆心理應該也飽受驚嚇、傷痕累累吧。

(四)如何通向好結局

孩子逃離糖果屋後,發現父親也出來找人,有版本說繼母已死所以他脫離掌控;有的說他頓悟孩子是最重要的家人,所以出來補救;有的再加上巫婆已死,樵夫一家也就接手了糖果屋度過飢荒。黑夜後迎來光明,父母跟孩子曾經失去彼此,各自在外成長,像是一條生命長河,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最後又再回到那個家彼此連結。

故事並沒有講怎麼做,我想「回家的路」或就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了。

我有以下三點分享,幫助大家面對「被拋棄感」,找到回家的路。

1.對過去

你得嘗試理解當時父母的現實與軟弱,當時他們自顧不暇的狀態,是什麼心情做了這些選擇。

如果他們也很掙扎、自身難保、不懂什麼叫做照顧...,當你能理解不是故意被拋棄,那麼你會減輕一點自責

懂這些不是要原諒他們,是要減輕我們不愛自己的理由。

2.對現在

接納這個感受所帶來的影響

被拋棄感是一種創傷,情緒發展停在當下,情緒就是內在小孩,你要安撫它、照顧它,與它同在

跟著內在小孩再走一遍成長路,這次你照顧它,試著多多擁抱,主動討拍。

不要被動等待,因為你有能力可以選擇了。

3.對未來

創傷是你的部分,但不是全部,即使一路踉蹌,你也比之前懂得各種安全感這件事了。帶著內在小孩走出你自己的路,探索你喜歡做的事,找到你的生命方向。

如果沒有被愛,先愛別人也是一種對愛的學習,讓你是一個可以照顧他人也可以照顧自己夠好的父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4會員
253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2025/01/18
擁抱「內在小孩」,在孤寂中以學習與成長為導向, 自我救贖,重新尋回自信與熱情, 實現內在渴望並發光發熱。
Thumbnail
2025/01/18
擁抱「內在小孩」,在孤寂中以學習與成長為導向, 自我救贖,重新尋回自信與熱情, 實現內在渴望並發光發熱。
Thumbnail
2024/12/04
個案說:我敏感他人情緒,他需要幫助我都會積極幫忙,只要他感到開心,我也會快樂,我不求回報。如果有他因此真的回報了,我會感激感動不己,覺得他怎麼這麼好。我該不會是討好型人格吧?
Thumbnail
2024/12/04
個案說:我敏感他人情緒,他需要幫助我都會積極幫忙,只要他感到開心,我也會快樂,我不求回報。如果有他因此真的回報了,我會感激感動不己,覺得他怎麼這麼好。我該不會是討好型人格吧?
Thumbnail
2024/09/26
故事裡的史顧己花了大半輩子囤積財產,晚年也緊守它們,是個標準的守財奴。為了錢他斤斤計較、拒絕關係,結果就像孤單老人一樣,時間怎麼虛度的都不知道。聖誕夜裡三位幽靈對他提問人生的意義,他是否能從這些回應把握自己的生命呢? 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是什麼的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對童話的分析。
Thumbnail
2024/09/26
故事裡的史顧己花了大半輩子囤積財產,晚年也緊守它們,是個標準的守財奴。為了錢他斤斤計較、拒絕關係,結果就像孤單老人一樣,時間怎麼虛度的都不知道。聖誕夜裡三位幽靈對他提問人生的意義,他是否能從這些回應把握自己的生命呢? 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是什麼的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對童話的分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當我們需要支持與陪伴時,失去這樣的資源會讓我們感到內心崩潰。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需要被支持的人在面對失去陪伴的情境下的內心掙扎。透過瞭解自己的需求和過去經驗的反思,讓我們更能明白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和內在掙扎。
Thumbnail
當我們需要支持與陪伴時,失去這樣的資源會讓我們感到內心崩潰。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需要被支持的人在面對失去陪伴的情境下的內心掙扎。透過瞭解自己的需求和過去經驗的反思,讓我們更能明白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和內在掙扎。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人類的情感需要寄託,至少有一個人是看著你、關注你,與你互動的 不是平常社會角色的那種互動 是關係親近,彼此覺得連結、穩定,不會突然變卦的 這種基本的、必需的連結,我稱為「地基」如果轉成心理學領域的說法,則是「依靠」、「依附」的關係
Thumbnail
人類的情感需要寄託,至少有一個人是看著你、關注你,與你互動的 不是平常社會角色的那種互動 是關係親近,彼此覺得連結、穩定,不會突然變卦的 這種基本的、必需的連結,我稱為「地基」如果轉成心理學領域的說法,則是「依靠」、「依附」的關係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