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原子習慣|2019|學習|透過習慣創造未來藍圖

2023/11/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來源:方智 書籍《原子習慣》

來源:方智 書籍《原子習慣》

基本資料

原名: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上架:2019年
類型:學習、自我成長、人生
原作:James Clear
出版:方智


簡介

在高二那年作者的頭部被飛來的棒球棍打到,鼻樑凹陷、大腦腫脹、無法自主呼吸,經過搶救後,帶著滿臉的傷痛出院了。一年的復健路在憂鬱與痛苦中起起伏伏,再經過一年的自我懷疑,終於勉強重回球場打球。受傷後兩年進入大學,堅持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保持房間整潔、改善讀書習慣等作者越發自信,獲得掌控自己生命的感覺,也發現微小習慣所造就的驚人力量。良好的睡眠、讀書、重訓習慣讓作者在被棒球打中頭部的六年後,獲選為大學校內最佳男性運動員,並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


作者最後沒有選擇走入運動,反倒開始研究「習慣」這件事。
透過本書讓你了解習慣是什麼、如何建立與培養自己想要的習慣,克服路途上的阻礙。


觀後感

魔鬼藏在細節裡,是一句很經典的話。
許多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就像書中提到的英國自行車隊,車隊表現差到連贊助商都不願贊助,因為深怕對銷售量產生影響。而2003年英國自行車協會雇用戴夫 · 布萊爾斯福德為國家隊教練,戴夫特別針對每件事許做出許多微小的改善,像是重新設計坐墊、為選手做生物監控來測試不同訓練的反應、測試自行車布料等,在接管教練後的五年,英國自行車隊開始稱霸各地的冠軍,終結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平庸表現。


如同諺語:「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想要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人,並不是花一天就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是要透過長時間的持續耕耘才能夠過得想要的成果。而建立習慣就可以幫助你達到,著眼在當下的進步,才能在未來遇見理想的自己。


一直以來都知道習慣的建立很不簡單,總會面臨許多的困境。
本書提供了很多的想法,解釋蠻多人類的行為面、心理面對習慣的影響,講得很貼切,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很多跟書中的說法不謀而合。


而關於建立習慣,先從大範圍開始尋找要培養的好習慣:

  1. 先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問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會有怎樣的行為、習慣
  2. 檢視目前自己的習慣有哪些?哪些是好的、壞的、還是不好不壞?利用新舊習慣的結合堆疊,降低對新習慣的排斥性。
  3. 開始計畫,透過習慣4法則設計習慣
    假設要建立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
    (讓提示顯而易見) 首先要明確指出「幾點在什麼地方進行什麼事」來建立習慣的情境,會更有執行效率,像是每天8點在房間有氧運動;利用環境提示影響行為,所以就把運動衣褲與鞋擺在床旁邊。
    (讓習慣有吸引力) 喜歡看影片的關係,所以就透過獎勵方式,有氧運動運動完後看最近追的劇;追蹤運動健康相關的FB或IG;做張理想身材的夢想板掛房間牆上。
    (讓行動輕而易舉) 設定8點的鬧鐘,鬧鐘響就換上床邊的運動鞋開始運動。
    (讓獎賞令人滿足) 透過「習慣追蹤表」完成每日運動任務,並每月記錄體重、BMI、腰圍變化


4. 習慣的維持:
要讓習慣持續下去,除了前面4法則外,還需要讓「難度恰到好處」。太簡單的就沒有挑戰性,太難的又會想放棄,適時的增加難度會帶來更多的挑戰與好勝心,有小進步外,也容易讓自己達到「心流狀態」。同上面舉例的話,就是增加有氧運動的難度等。

5. 在無聊時保持專注
當同個習慣做久了難免會產生倦怠、無聊,就想換做別的事。但這時請回歸初衷,想想當初設置這習慣的目的、目標、理想是什麼。沉澱好自己的內心,專注在必須做的事情上。

6. 習慣的修改與進步:
當有些習慣久了就會變成無意識執行或是本能,也代表著可以往同目標的另一個新習慣邁進,建立新的習慣,拓展同領域的另一個能力。透過新舊習慣不斷地堆疊,就能離理想的自己越來越近。當然,每年定時反思、檢核自己的習慣與想法,才能確保自己走在理想的路上。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
勇敢地跨出改變的第一步,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習慣剛開始執行後,會不斷透過修正來提高每天習慣的達成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執行方式跟時間。會建議不要同一時間建立太多新習慣,一次一個新習慣慢慢來,才不會讓自己焦慮感、挫折感太重。如果覺得紙本的「習慣追蹤表」很麻煩,也可以直接用google excel建立表格或是用手機的習慣App來追蹤。筆者本身是用手機App《Habit Tracker》做隨身的習慣追蹤,晚上睡前將當天完成的習慣統整到整個月的google excle表上,月底直接看表格就知道整個月的習慣完成度如何,再看看有什麼要改進或表現不錯的部分。


題外話

1. 3本書的比較

筆者自己觀點

筆者自己觀點


2. WOOP法則

美國心理學家Gabriele Oettingen提出。當作習慣建立的參考。

  • Wish 希望:將想培養的習慣(目標)寫下來
  • Outcome 結果:寫下這個習慣(目標)完成後的最佳好處與結果
  • Obstacle 障礙:寫下可能面對的阻礙或困難,並提出對策
  • Plan 計畫:排除阻礙後,開始擬訂計畫表、進度等


3. 變化階段模型 stages of change model

心理學家James Prochaska提出。 行為的改變需要一步步地配合具有針對性的行動,才可能產生改變。設法讓自己在4、5、6 (行動、鞏固、復發) 三個階段循環,才能成功改變行為。積極的行為改變都需經歷六個階段:

來源:變化階段模型:勇敢離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

來源:變化階段模型:勇敢離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


金句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

習慣是一點一滴地形成,帶來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發生,影響卻可能是一生一世。

人生中有很多的夢想、目標,都是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完成,沒有捷徑。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要靠的不是選擇,而是習慣。

培養習慣不只是一個觀念,更是打造人的一把武器。

如同經營人生的智慧,慢慢走更快到,這是一場自我實現的馬拉松,而不是跟別人爭搶的百米競賽。

若要情況好轉,能讓改變發生的只有我自己。

所謂的習慣,就是被規律執行,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加思索的行為或慣例。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向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過程中間會有挫折,但長久下來,生命的品質往往取決於習慣的品質。習慣不便,結果就不會變;而一旦有了更好的習慣,凡事皆有可能。

複利效應,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退步,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複利效應,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做些小改善的價值。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的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好的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

時間會放大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將你餵養給它的東西加成。

時間是一把雙面刃。好習慣能讓你壯大,壞習慣也能輕易將你砍倒,因此了解細節至關重要。必須知道習慣如何運作,以及如何依照自己的需求設計習慣,這樣才能閃避這把利刃危險的那一面。若發現自己難以想成某個好習慣或是戒除某個壞習慣,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往往是因為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期。你做的工並未浪費,只是被儲存起來了。

社會改革家亞克里斯:「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城裡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所有的大事都源自於微小的開端,每個習慣的種子都是一個微小的決定,但當那個決定被一再重複,一個習慣漸漸成型,且愈來愈牢固。根扎得穩,枝幹便得以生長。

重要的不是你現在有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習慣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比起當前的成果,應該更專注在所處的軌道。

心理學家榮格:「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就會稱之為命運。」

神經學家安東尼歐.達瑪吉歐:「讓你決定事情是好、是壞,或是無關緊要的,就是情緒。」

一旦開始做正確的事,要繼續下去就比較簡單。

哈德哈特定律:當測量成為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在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

滾水會讓馬鈴薯變軟,但會讓雞蛋變硬。你無法控制自己生來是顆馬鈴薯或雞蛋,但你可以決定要比硬還是比軟。若能找到比較有利的環境,就能翻轉原本對你不利的條件。

成功的最大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每個習慣都是為了更高層次的表現解鎖,這是無止境的循環。

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與複查則是解藥。


類似主題推薦

<已看推薦>
【書籍】學會「曼陀羅計畫表」|2019|人生|如何寫出屬於自己的「曼陀羅九宮格」
【書籍】把想要的人生找回來|2017|人生|透過臨終想像來回推理想人生




10會員
70內容數
在書籍、影劇、動畫之間體驗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