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為何要助人?
回歸到中心思想,認清「我是誰?」
🔶前言
一起實習的伙伴問Sya:「為什麼喜歡助人?」
Sya只能笑笑說:「It's a long story」
單純這個問句,不知道多少人問過Sya了。這位伙伴發揮她敏銳的雷達,掘地三尺層層問下去,挖到了Sya想都沒想過的部分。
今天只分享新的發現~
🔶嶄新的覺察
Sya最意外的收穫如下:
👁️🗨️提問一:早期
被幫助(求助)的經驗?
真的很少,若指真正感受到被幫助的感動,除了母親日常生活的照顧外。哥哥曾經在小時候當Sya的英雄,把比成人還高很多的櫃子拼命移開些,一層層爬上去,跳到後面去,就為了幫Sya拿掉在後面的玩具,Sya超級感動(那時);長大後問數學問題,就被當白痴處理了,變成機車老哥,Sya也就不尋求任何人協助了。
才發現家庭教育,本就偏少管閒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養成Sya不依賴他人的個性。頂多找朋友或學長姐抱怨(並不是為了找人幫忙),直到畢業後接觸到學習機構,才懂得求助很重要,開始這麼做。
真正有被幫助到的經驗,主要在社團及學習機構,前輩、學長姐們互相幫忙。
*補充:國小五六年級的班導,她是我最早的人生典範,但她是一對多(沒有直接對到被幫助的經驗)。我們這些小蘿菠頭,受到她很多關照,學會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寫日記的作業,讓Sya愛上寫文章。
👁️🗨️提問二:為何堅持想助人?工作經驗似乎無關?除了在學習機構當志工外?
Sya被問倒了,花時間思索,才發現從小到大,潛移默化,都在做類似的事。
雖然CDA職涯/生涯諮詢”不適合給案主建議”
,跟心理諮商「有些」像。主要是賦能案主,協助案主看見自己的擁有,並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當自己人生專家。當然不只有這樣,有機會再分享。
但Sya很會邏輯分析,喜歡給建議,有幫助到對方就超開心。若用「人類圖」來說明,Sya是「投射者」擁有聚焦且吸收資訊的能量場,照進每個人心裡。投射者們很擅長「一對一」,拜此所賜,Sya交的多是”知心”摯友。
然而,年少不經事,良藥苦口,真誠的建議明明有幫助,Sya可以很快抓到問題點。當然有人對此反感,Sya也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收斂。
畢竟給建議過程中,有人會覺得你高高在上,其實並沒有;有人覺得你在強出頭力求表現,這個也沒有;有人覺得你給的並不是他想要的。即使為對方好,再好的朋友再親近的人,人有時候並不想聽真話。耐心等候,經歷些歲月的發酵,需要你的時候自然會找上門,沒有上門那也是緣分😉
Sya在學習機構,一個很大收穫:「不要替他人背猴子」
。
給對方魚吃不如教會對方釣魚的方法,那也要願者上鉤,切忌過度的雞婆。那時的Sya什麼忙都想幫,不是自己帶的學員,看到問題點會拉到旁邊提醒。過度發揮下,曾有學員被Sya嚇跑了,想想都很抱歉,反而幫了倒忙。(Sya有毒🤣🤣)
再加上,會讓自己扛太多責任,勞心勞力累垮了,不見得有人心疼。適度收斂膨脹的俠客精神,避免自己過度燃燒,適當幫助更多有緣人。
好的關係就像「放風箏」
。維持基本的聯絡,有事沒事打屁聊天,發自內心噓寒問暖,才是健康的關係;對知心好友們,Sya不用顧忌那麼多,直接給建議也很OK,大家心臟都很大顆😎如果發現Sya留言變直接,表示Sya認為我們很熟囉❤️覺得Sya太雞婆也可以直說🤣🤣🤣不要客氣蛤~~~
*補充:磨練說話的藝術,溝通表達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我們這種理智派,說話超直接的人來說,表達也是種能量工具,避免傷人傷己,是必要的修練。
🔶延伸閱讀
「關係」像放風箏,總要有一條線拉住彼此;那一條線是什麼,決定了是束縛還是牽掛。
.歡迎追蹤Sya希雅🦐|加入沙龍🛋️|按愛心❤️|分享親友🥰
.給創作者滿滿的能量、肯定、支持,好帶來更多精彩的優質內容
.找我聊聊或合作請至Sya(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