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未翻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之前就不禁感嘆米蘭‧昆德拉是個絕妙的哲學家及作家,從書名就開始對讀者進行叩問。什麼是生命之「輕」,而什麼又是生命之「重」?我抱持著這個疑問仔細閱讀,試著釐清生命的樣態,卻發現它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書中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位外科醫師,為了追求他生命中的自由,他拋棄了前妻和家庭,每天在不同女人間周旋。他死守著「三」的法則在朋友間大肆讚揚:「我們可以隔很短的時間就去跟同個女人約會,但是真要這麼做的話,就別超過三次。或者我們也可以跟她交往漫漫數年,只要在每次約會之間至少隔了三個星期。」但這些堅持在他遇見女主人翁特麗莎之後產生了變化。他因為同情與特麗莎結了婚,離開了心愛的故土布拉格。雖然他依然在女人之間尋找肉體上的歡愉,但在與無數個女人發生關係時,腦袋裡浮現的依然是特麗莎。他總是不自覺地同情特麗莎,有時怕晚回家讓特麗莎難受而草草完事,在每一次魚水之歡後都仔細地清洗殘留在身上的女人味道。然而,特麗莎與托馬斯的愛情觀恰恰相反,她為了與托馬斯在一起,她鐵了心離開了從小到大總是依賴卻又憤恨的母親,隻身一人拖著沉重的行李坐上火車來到托馬斯家門前,準備把一生獻給他。對於特麗莎而言,托馬斯雨露均霑的性愛觀使她感覺到生命之重,每天都為此難以入睡。而對於托馬斯而言,與不同女人間的肉體情誼使他感受到生命之輕。特麗莎對愛情的忠誠給予托馬斯沉沉的生命之重,他開始對特麗莎產生獨有的憐愛,感受到愛情的溫暖和重量。
而生命中的輕與重僅限於愛情世界嗎?當然不是。書中的托馬斯在共產意識型態與社會主義制度中的種種際遇之下不得不放棄賴以維生的醫生之職,成為了一名洗窗工人。他發現,做一些他覺得一點也不重要的事情和一下班就能把工作忘得一乾二淨的生活,如此地自在輕盈。更因為特麗莎晚上在酒吧工作,兩人的工作時間形成了極大對比讓托馬斯擁有了更多時間上的自由和與更多女子幽會的機會。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予以解釋,生命中的輕重可以是愛情觀、性愛觀、價值觀、決定、後果、感受及人所感知的任何事物。而這樣子的輕與重都足以讓人為此付出代價、感到快樂、難過及麻木。既然輕與重是相互比較來的,輕在與其他事物相比可以為重,重在許多情況下也可以為輕,事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對當下的我們來說是「重」的。可是同樣的事情對於他人或將其與整個生命的尺度相比,又輕如鴻毛。所以我認為,米蘭‧昆德拉並不是要透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來教導讀者對於生命的輕和重該如何權衡,更在書中寫道:「人永遠都無法得知自己該去企求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生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改正什麼。」那為什麼書中要反覆提到生命中的輕與重呢?我想,就如同本段的引言一般:「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這些生命中的輕與重刻劃出了生命的樣子,影響著我們的決定。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行為甚至是一顰一笑都形成了水中的漣漪,它的存在證明了水不再只是水,它可以是讓人欣賞的美麗池塘或讓人遊玩於其中的游泳池。我們因為所做決定而造成結果的過程,不存在是非對錯,只存在著選擇。人們在感受這些輕重的過程,發現了生命的存在。
我們總是被教導著以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事情的先後順序及處理態度,這無疑是最理性且最具效率的思維方式,倘若每一件事物都用同一種方式權衡利弊,我們就喪失了看見生命不同型態的可能。倘若我們想創造幸福又多彩的生活,保有彈性及鈍感似乎是值得秉持的態度。
老實說好不容易讀到最後一頁,還是無法相信自己已經讀完了。夾敘夾議的筆法,時而哲學論辯、時而浪漫抒情總是讓我無法輕易地將書中內容輸入腦袋,有幾回還因此讀到意識斷線。如此難以咀嚼的內文,讓想要尋找解答的我十分困擾,在尚未理出思緒之前發現了更多的疑問,更在不知不覺中行至末章。赫然發現,這本書根本就是人生的體驗版呀!只不過書可以任意從頭翻閱,而人生不行。所以對於二十二歲的我而言,讀完此書最深刻的感受是—珍惜此刻,把握當下。那些在生命裡來來往往的人們,那些快樂及傷心的回憶有天都將成為過去。沒有一件事物將阻撓你勇敢向前,生命留給我們的,是一次又一次抉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