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只是我們追求的終點,更是我們在追求其他目標時自然產生的副產品。
在這本書中,作者弗雷德里克‧勒努瓦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快樂不僅僅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更是一種在我們追求其他目標時自然產生的副產品。勒努瓦強調,快樂是一種強烈而正面的身心感受,可以通過採取正確的生活態度、找到真實的自我、與他人和世界達成和解來獲得。
關於作者,弗雷德里克‧勒努瓦是一位法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作家。他1962年出生,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包括天主教修士、科研人員、編輯等。他出版了五十多本書,主要涉及哲學、心理學和宗教領域,並以其讓學術知識普及化的能力而聞名。
這本書不僅探討了快樂的本質,還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並維持快樂。限於篇幅,這篇文章直接闡述書中的第二部分:獲得快樂的途徑!
途徑3、與他人和世界達成和解: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用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放手與接受的概念:
例子: 想像一輛馬車拉著一隻狗。如果這隻狗拼命掙扎,不願意跟著馬車跑,那結果一定是被馬車在地上拖著,弄得遍體鱗傷、九死一生。相反,如果這隻狗主動跟著馬車跑,那麼它就能輕鬆地隨著馬車前進,不會受到傷害。
說明: 這個例子形象地說明了放手與接受的概念。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時,如果我們拼命掙扎,試圖控制一切,結果往往會讓自己感到痛苦和壓力。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接受生活中的變化,順勢而為,不與人生的趨勢背道而馳,那麼我們就能減少焦慮和壓力,更容易找到快樂。
放手並不是消極地放棄,而是積極地接受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向。這樣的態度能讓我們更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從而增加快樂。
在《與哲學家談快樂》這本書中,作者弗雷德里克‧勒努瓦提到了一個關於【中年危機】的例子,來說明快樂可以作為做自己的標準。
例子: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個人化過程」的概念,認為人們在35歲到50歲之間,常常會經歷一輪比較認真的自我審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在這個時期,心智已經比較成熟,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天性和真實的渴望,逐漸發現當下生活中某些方面,與內心深處的想法有矛盾。例如,做了很多年的工作其實不是自己喜歡的,而自己從小真正喜歡的嗜好卻沒有發展。
說明: 在這個自我檢視的過程中,快樂可以作為做自己的標準。我們需要仔細檢視和反思生活中的哪些東西讓我們真的感到快樂,哪些只是虛假的快樂,經歷過之後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可以發現哪些事情是真正符合自己內心渴望的,並勇敢地追求這些事情。
例如,如果一個人在中年時期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是藝術創作,而不是目前的工作,那麼他可以考慮轉換職業,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這樣的選擇會帶來持久的快樂,因為它符合內心的真實渴望。
總之,快樂可以作為做自己的標準,幫助我們在自我檢視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並勇敢地追求內心的渴望,從而獲得持久的快樂。
首先,快樂是一種強烈而正面的身心感受,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我們充滿活力。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得快樂,包括專注、自信、豁達、感恩的生活態度;突破束縛,找到真實的自我;以及與他人和世界達成和解。最後,最完美的快樂其實在我們出生時就已經存在,那就是對生命本身的熱愛。現代社會讓我們失去了這份原初的快樂,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找回它。
歷來的哲學家,都告訴我們快樂有一個神奇的特點,那就是你越想快樂越難快樂!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把快樂當成日常行動的目標,整天念著“我要快樂”,那恐怕很難得到快樂。相反,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關心的人和喜歡的事上,反而更容易感到快樂。
因此,快樂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做事的直接目的,而是一種“附帶的獎勵”,是讓我們感覺到一件事真的最終得以圓滿的東西。亞里斯多德曾經把快樂比喻成年輕人臉上的光彩,這是一個絕妙的比喻。希望這些觀點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追求快樂!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