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李崇義老師一起去了幾場企業內訓,講的是如何運用薩提爾模式開啟對話、建立連結、靠近一個人。這個主題在工作坊中,學員們往往帶著想處理與家人的議題、與孩子的議題、與伴侶的議題而來,原因不外乎,想貼近我們所愛的人,卻不知如何靠近。
當初我走進工作坊開始學習薩提爾模式,為的也是如此。
在這場企業培訓的工作坊中,一位學員的回饋觸動了我,原以為企業培訓多圍繞在職場溝通上,不曾想這樣的對話模式,學員帶回生活中,竟能與家人開啟如此美好的連結。
「薩提爾模式」&「冰山對話」
我想許多人即使沒聽過薩提爾模式,也聽過冰山理論。
薩提爾模式是家庭治療先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開發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常聽到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則在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中受到廣泛應用。
薩提爾女士把所有的人際互動想像成一座冰山,比喻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經驗。
想像電影《鐵達尼號》撞上的冰山,我們見到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可能只有整座冰山的1/10,這好比我們所展現出的外在行為;而水面下的9/10,是我們深層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往往也是我們在與他人溝通互動時,最容易忽略的。
而薩提爾女士認為,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需要深入到水面下的冰山,去理解和探索影響一個人行為的各種內在因素。
我所學習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正是運用薩提爾模式中「以人為本」的信念,透過開放式提問,引導案主探索覺察自己呈現出什麼樣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觸發這個情緒的原因又是為何、這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觀點與渴望。
不幫案主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在對話中,走一趟探索自我冰山的歷程,讓案主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有興趣了解的朋友,也可以自行去翻翻崇義老師的《冰山對話》、陳茂雄老師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或是其他介紹薩提爾的相關書籍。
愛就在日常對話的連結中
當天課程結束後,一位年輕學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因在外地工作,平常回家的時間不多,與家人的相處時間,更是少之又少。過去的她,即使難得回家,也甚少與家人聊天互動,但在上次上完課後的這一個月,她決定開始做些改變。
這個改變是,他開始與家人「多一些對話」。
這個對話可能是,吃飯時,問媽媽這個菜是怎麼煮的,或是今天做了這件事覺得怎麼樣、感受如何、為什麼想這麼做等等。
因為她喜歡晨跑,過往她即使回家,也不過是做著自己習慣的事情,在早晨出門慢跑。而這一日,她決定與爸爸展開多一點對話。
她問了爸爸,「我明天要去晨跑,你平常都怎麼跑的?」
妳可以沿著河堤往哪裡哪裡跑,記得帶手機,爸爸這麼回她。
正當她好奇為何爸爸特別提醒她要帶手機時,爸爸補充「那條路線很多貓可以拍,妳不是喜歡貓嗎?」
聽到這,我全身像電流通過般起了雞皮疙瘩。
女孩說,原來我平常給爸爸看一些我拍的貓的照片,他都記得。他記得我喜歡貓。要不是多問一句,我沒辦法發現原來我爸這麼關心我。這些看似生活瑣碎平凡不已的對話,讓我感覺到跟家人之間愛的流動,原來是可以如此簡單且輕鬆。
是阿,多麼日常、多麼簡單。只要多一些對話,就能讓我們與所愛的人關係更貼近、感受到更多關心跟愛。在冰山的層次中,這樣的連結與愛的體驗,不正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渴望
嗎?
這段分享,深深觸動我,相信也觸動了在場所有人。這位女孩無疑地幫這場工作坊做了最完美的結語。
走出教室,天空下著不小的雨,心中的暖流與感動竄滿全身,撐不撐傘也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