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有障礙空間」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們身處的「有障礙空間」〉2024-09-17

 

  我會認為,討論一個社會好壞的時候,除了它的經濟發展、教育程度之外,行人空間與無障礙空間的普及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似乎非常容易受到忽視。

 

  以台灣當前的狀況來說,雖然GDP幾乎連年增長,但許多地方的交通狀況卻一直還處於「行人地獄」的狀態之中。當一個地方是連健康成人都走起來很危險和不方便時,幼童、年長者、或因為其他原因導致行動不便者在日常移動中遇到的障礙就更加嚴重。

 

  許多地方本來就已經缺乏人行道了,路旁還停滿了汽機車。每間店都把自己的店延伸出來,在騎樓擺滿桌椅、櫃台、貨品架、甚至冰箱和爐火。推著嬰幼兒推車的家長、拿著拐杖的老人被迫走在危險的大馬路邊緣,還必須在「微罪不罰」的大量違停之間穿梭。這樣還能不出意外,才真的讓人感到意外。

 

  就算店家守法一點,不用他們家的各種器材堆滿騎樓,不同店家的門口也經常充滿了高低差。嬰幼兒推車必須經常要整個搬起來、輪椅使用者更是處處碰壁。而路口那些為了防止機車騎上去所設的障礙物常常沒有真的阻擋到機車(它們繞個路就上去了,然後還是停在騎樓裡),卻影響到了真正有需要的道路使用者。

 

 

  我們看不到事情慢慢好轉的趨勢,相反的,每當有縣市政府試圖去減少騎樓和行人空間的停車格時,就會有議員跳出來反映「民怨」。好像會大聲抱怨車位難尋的那些車主才是市民,行人就活該沒有路可以用。

 

  北台灣甚至出現某個愚蠢昏庸的市政府,為了緩解所謂「市民抱怨車位不足」,直接公告開放多處本就狹窄的騎樓不須停車格也可以停放機車。連交通部已經退而求其次發布的「騎樓應留下至少1.5公尺人行空間」原則都沒有打算去做,讓這個降雨頻繁城市中的市民進一步失去安全的形容空間,而必須總是冒雨走在視線不佳的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

 

 

  當然,這些問題關連到道路設計、地方商業模式與經濟、還有過量機車存在的社會現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轉好。但無論是為了給予下一代更好的生存空間,還是為高齡社會作出對策,去改善行人空間、朝向更加無障礙的環境發展無疑是必須的。進步可以緩慢,但至少,事情應該要在完全來不及之前,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

〈「居住正義」--不太被談論的那一種〉

〈名為「學生創作權」的「帝王條款」:受鼓勵的「行人不友善」表達〉

〈時時刻刻且無處不在的噪音汙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城市有兩大景觀特色,一個是任意佔用天際線的市招,再就是騎樓佔為私用和隨意停車的亂象。 本文就只探討騎樓空間被濫用和誤用的亂象。上圖攝於新北板橋區某一繁忙的街道,時間是上午七點半左右。距離不到一百公尺有一所美輪美奐的小學,學生人數應該有成百上千。 想像一下每天早上繁忙時間,有數百小學生會經由這
Thumbnail
台灣城市有兩大景觀特色,一個是任意佔用天際線的市招,再就是騎樓佔為私用和隨意停車的亂象。 本文就只探討騎樓空間被濫用和誤用的亂象。上圖攝於新北板橋區某一繁忙的街道,時間是上午七點半左右。距離不到一百公尺有一所美輪美奐的小學,學生人數應該有成百上千。 想像一下每天早上繁忙時間,有數百小學生會經由這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最近,繼中興與光華巴士所經營的「忠孝新幹線」採用低底盤公車營運之後,由首都客運經營的「信義新幹線」,也以全新低底盤公車投入營運。台灣的大眾運輸往無障礙空間的方向,似乎邁進了一大步。
Thumbnail
最近,繼中興與光華巴士所經營的「忠孝新幹線」採用低底盤公車營運之後,由首都客運經營的「信義新幹線」,也以全新低底盤公車投入營運。台灣的大眾運輸往無障礙空間的方向,似乎邁進了一大步。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最近因為家人腳受傷,當了好一陣子的假日看護。也因此,才有機會體驗在大台北地區推輪椅「負重前行」。 其實此前,也曾和坐輪椅的朋友們出遊,但通常是由他們的家人或外籍看護推輪椅,也因此雖然可以感受到行動速度減緩、尋找適合的餐廳較為不便,卻也沒有覺得太困難。
Thumbnail
最近因為家人腳受傷,當了好一陣子的假日看護。也因此,才有機會體驗在大台北地區推輪椅「負重前行」。 其實此前,也曾和坐輪椅的朋友們出遊,但通常是由他們的家人或外籍看護推輪椅,也因此雖然可以感受到行動速度減緩、尋找適合的餐廳較為不便,卻也沒有覺得太困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