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我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學習到的三件事,每一件都讓我感觸頗深,尤其是第三件事,讓我更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溝通狀態。對於喜歡看書的人來說,這本書應該不會太陌生。書名乍聽像是童書,但實際上,內容非常適合對心理學和諮商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書中透過蛤蟆的憂鬱情緒以及自殺念頭,展示了蛤蟆與蒼鷺諮商師的對話。在蒼鷺耐心的傾聽與引導下,蛤蟆回溯了自己的過去、審視了現在,並在諮商過程中記錄了心境和對未來的改變。被憂鬱困擾已久的蛤蟆在第一次諮商時問了一句:「你認為我能變好嗎?」而蒼鷺的回答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變好的可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為什麼要檢查信念?因為你相信什麼,會影響你如何看待發生的事情,而你的「態度」會進一步影響你的「行動」。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可以發現,一個人選擇相信什麼,往往會引導他看見什麼。例如,相信「人性本善」的人,總能看見人類善良的一面;而相信「人性本惡」的人,則往往看到相反的面向。
書中講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家庭和成長環境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故事是這樣的:假設你來到一個漂浮在外太空的太空艙中,你無法離開那裡,而太空艙裡有兩個人體型比你大、智力比你高、能力也比你強,所以你經常需要依賴他們。他們會因為你做的事情不符合他們的期望而生氣,但同時他們也會用愛來照顧你,而你也以愛回應他們。這個故事聽起來如何?表面上與我們無關,但實際上,那兩個高大的人代表的是我們的父母,而我們則是弱小、需要依賴他們才能生存的孩子。這意味著,在某個時期,我們不得不「適應」我們的父母和環境,才能夠生存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溝通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自我狀態」。以下是簡單介紹: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三種溝通狀態,每種狀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並沒有哪種狀態是最好的。然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中,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並不會像兒童或父母自我狀態那樣,僅僅依賴過去經驗來做出直覺反應。對於常常使用父母自我狀態來溝通的人,我覺得酸民就是很好的代表!哈哈哈,歡迎大家跟我分享,這三種自我溝通狀態讓你想到了誰,或是什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