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生存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有成員的多樣性,有像是食物鏈的上下隸屬關係,有預算、設備、人力等資源的分配與流動,還有所處的系統間環境交互影響,譬如企業文化、管理風格與員工的滿意度、忠誠度、團隊合作相互影響關係,還有適應外來的變化或因應外部競爭。
處在這樣複雜的職場生態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該如何拿捏工作職場這些關係的‘’分際‘’或‘’底線‘’呢?
這陣子看到二個“踩到底線”的案例。一個是很有工作熱忱,而且交付工作成果超乎主管預期的年輕人突然提辭呈。一個是專業資歷三十年的主管,感嘆工作越來越不易。了解緣由後才知道,前者應該是主管是踩到員工的底線,後者則是員工踩到老闆的底線。
這裡的‘’底線‘’的定義,指的是工作領域內的工作者的最低標準,一個有點抽象又見仁見智的詞,通常會有這幾種定義:
職場中對上的人際關係,老闆、主管的底線沒一個通則會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管理階層會特別在意以下幾點:
另一端對下或平行的職場人際互動,員工的底線是哪些呢?
這些‘’底線‘’一旦底線被踩到,往往後續發展不是員工主動離職,就是被動被資遣。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有時‘’底線‘’也是一種應該被尊重的美德,若是真的違背個人原則或個人價值觀,最終還是需要斷捨離。
職場幾十年,我也曾踩到老闆底線而黑掉,苟延殘喘到最後自己主動提離職。也有過至今回想仍不會後悔,當時有堅持住自己專業的底線,去踩老闆的底線提出專業的建議。
底線在哪裡?要不要踩?只能說---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