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前輩們越發發現這些「Z世代新人」似乎不喜歡與同事們建立「深度連結」,也不喜歡參與「團體活動」,邊界感極強。
我自己是在「疫情尚未完全解封」時進入第一份工作(新加坡管理顧問業),我的公司允許「在家工作」,因此一進入職場,就養成線上合作辦公的模式。
儘管後來解封,公司也鼓勵員工進辦公室,然而養成的習慣已難以改變,大概一個月「只進一次辦公室」,看看與我平時合作的同事的「真面目」長怎樣,畢竟平時視訊工作也不會開攝影頭(大概是亞洲人的含蓄),只認得彼此的聲音。
之所以沈迷於這樣的「疏離感」,是因為發現「疏離」能讓我保持「頭腦清醒」,以一個「旁觀者」及「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所處環境的人事物。
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會受「所處的環境影響」,在職場新人階段我曾遇到許多自己「不理解」,但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觀念。
比如在管顧業,所有人都很注重「邏輯架構和審美細節」,久而久之,我發現我也被潛移默化影響,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套用在其他產業,這一定是成敗的關鍵嗎?
不見得。
我才發現,職場是會不知不覺「洗腦人」的,你要在這個「權力鬥爭」的體系裡往上爬,必須順從這個組織的「價值觀念」和「獎罸機制」,最後這些人就算跳脫原本的環境,也都習慣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周遭事物。比如一個「只看重績效」的組織出來的人,他下意識會認為「有結果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沒有結果的嘗試都是浪費時間。
幸運的是,「遠距工作」賦予我理解世界全貌的機會。
我可以在咖啡廳工作、可以在共享空間工作...在這裡遇到來自不同產業、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就像拼圖碎片一樣,讓我理解更多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給我拼出世界原本豐富多元的樣貌。
原來我不是只有一種選擇!
職場疏離感也讓你有機會建立更多「成就感來源」。
剛進職場的頭3個月,是我人生中最內耗的時候,我會因為同事的一句話想許久,會因為不小心疏忽了細節而陷入自責...每出一個差錯,都會讓我心驚「糟糕,這會影響他人對我的評價」(管顧業的績效考核來自於「他評」)
我才發現,正是因為我被教導「工作是最重要的」,把個人「所有的價值感」都依附於「我的工作」,才導致我的內耗和魂不守舍。
突破「盲點」後,我開啟多元價值感的建立。
業餘時間幫人修改履歷和文書,拓展收入來源;與學弟妹coffee chat,持續建立「職場外」的人脈網路...
這之後,我不僅從多元的地方獲得「成就感」,這份「成就感」還正向反哺到本職工作,我更自信了,職場裡說話更擲地有聲了。
別人不知道發生什麼,只有我知道,心境變了,一切都變了。
可以看得出來,我在剛開始「保持疏離感」不是為了「賺多點錢」,而是為了自己——為「自我價值感」的穩定搭建。
未出社會前,我以為「保持職場疏離感」的人,一定是還未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無法沈浸其中;或是現階段工作的薪資,無法支撐生活,才需要在職場外,開闢自己的路徑。
現在的我認為,「保持職場疏離感」人人都需要,尤其是那些「獲得高薪體面工作的人士」。
越是高薪,越是代表「高工時、高責任」,它將你的人生焦點全擺在「工作」上,讓你忽略、輕視人生的其他方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薪人士退休後,才發現自己「離開工作後,什麼都沒有了」。
共勉。
書中分享了更多【職涯發展】與【生涯規劃】的洞見,並非「教科書式」說教,而是結合了我的實戰經驗與深刻反思。如果一直以來我的內容給你啟發,那這本書就是我完整的「認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