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在紐西蘭生活了近五年,這次移居香港,除了我以外,對所有家人而言,等於是重新再回歸原本熟悉的亞洲世界。
離開紐西蘭時,正值炎炎夏日,但是乾爽舒適。一抵達香港,對於濕涼的香港晚秋氣候,家人是有些不適應的。還好,抵達之後,是入住我們的新家,也事先做了一些準備,少了初到陌生地點的忙亂,可以好好休息兩天,對生活的適應應該會有不小的幫助。
為了讓家人“賓至如歸”,其實是家人第一次進住新家,抵達香港幾天前,預先請同事幫忙買了些家用放在雪櫃(冰箱)裡,讓家人安心的用兩天時間調整五個小時的時差,暫時不必為三餐發愁,不用急著離開家門。
誰知兩個小男生根本悶不住,只好帶他們到走路五分鐘可以到的鄰近「花墟公園」,讓他們打籃球,舒展筋骨。
這個公園是一個有兩個足球場大的廣場,裡頭也有數個標準籃球場。因為開放空間夠大,據說每次年關,這裡是九龍地區最大的臨時年貨大街,可以想像那時候的人潮和過節氣氛。
孩子打籃球時,我隨處走動,看到的幾乎都是東方孩子,笑聲和說話聲四處可聞。他們只用一種語言交談,就是廣東話,喧囂熱鬧。這和兩天前的寧靜白人世界,偶爾聽到的人聲,都是紐西蘭腔英語,感覺很不一樣。這裡是亞洲,我們回來了。
我是常年旅行者,也已經為了生意和安家需要,來回穿梭幾次了,對我來說,沒太多反差。可是,家人才剛來,這樣的環境差異,可能帶來的衝擊,是會比較大的!
旅居紐西蘭時,亞洲食品還算稀有,尤其華人常用的,最多的是泰國食品和食材的專門店。若真的想要買華人的食材,就得跑去奧克蘭的東區或是中區。那距離我們的小鎮一百多公里路,沒絕對必要,我們就入境隨俗,把飲食習慣盡量的西化,省去麻煩。
不過,我們的傳統華人味蕾並沒有完全退化,只要有機會,都會想要大啖我們記憶中的美味。於是,才第二天一早,我就應要求去一趟市場,要盡快入境問俗一番。
我們先去對面達之路上的一家中型超市,希望買一些我們心裡沒底的東西。才走進去,看到的所有標識,全部是繁體中文,貨架上的商品也都有詳細的中文說明,品項真的是目不暇給。
走過貨架,看到了許多商品名稱,像是,老抽、 生抽、 意粉、士多啤梨,提子等等,都是我們在奧克蘭的粵式超市裡經常看到的,感覺很有親切感。
逛過幾圈後,我們有些納悶,來自台灣的商品好像不是太多。我和我太太正在琢磨著,地瓜粉或太白粉到底放在哪個貨架?這時不遠處一對中年夫婦走向我們,那女士開口就說:
「你們是台灣來的,對吧?聽你們說要找地瓜粉。」
開始聊開了,才知道他們沒在附近看過台灣背景的居民,觀光客好像也不太會出現在這樣的社區,所以對台灣的口音特別敏感。經過他們解釋,我們才知道香港沒有我們要找的地瓜粉或是太白粉。做菜要勾芡的話,就用生粉,應該是最近似的食材。
他們是一對台灣夫妻,已經在香港居住二十幾年了,也有兩個兒子,都開始幫忙打理家族的事業了。
他們很熱心的告訴我們許多當地有用的資訊,特別是我們已經很陌生了的傳統市場,在我們社區往下走十分鐘時間就是石硤尾,那裡有個老式的傳統街市,可以買得到道地的食材。我心裏想,我們很快就會去轉轉的。
這樣的因緣際會不是太常見,他們也熱心的留下聯絡方式。有了這樣的近鄰朋友,對於家人的融入會是很正面的幫助,我們真的非常幸運,香江的生活能夠這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