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在關係中是控制還是真誠?首先,要先自覺內心的起心動念來自什麼?是帶著關懷與尊重,也就是正向感受,去理解或同理對方的處境與感受;還是出於擔憂及恐懼在關係中?若是擔憂與恐懼,則內心較會有煩躁、焦慮不安,產生各種不好情況的解讀和想像,並且產生各種批判聲音。若能細細辨識自身內在系統的起動與歷程,應不難辨識在關係中的互動是奠基於關懷還是出於擔憂。 行為與態度也能分辨。- 摘自《習得安全感》-蘇絢慧
走下公園的階梯,原本用來遮陽的保護罩讓身高175cm的我感覺隨時會撞到,對我而言,這是關懷,但對平均身高更高的外國人,甚至是185的臺灣人來說,這就是控制。
但這並非是說在法理情之中,法跟理都要彈性來貼近情,而是當社會的集體潛意識沒有顧慮到更高的存在時,我們所謂的關懷是不是在奪走更好的可能,而淪為控制?
當「理盲而濫情」成為臺灣人所謂的公允,而理想就只能依賴唯一的法律,否則無法效法、難以效尤,終將民無所依,但在臺灣的歷史之中,經歷過多國殖民者的統治經歷後,法律只會迫害與壓榨的刻板印象就被留在台灣人的文化血液裡流淌。
於是在沒有一個根基可以穩固的基礎下,充滿台灣很危險的「這是為你好」,這就會成為文章開頭所描述的「保護罩」,如何讓台灣人意識到這是我們自己的土地,雖然我們常在遭受地震的折磨,但至少在我們的精神裡也可以昂首挺立,不再站著也像浮萍,就成為重要的思維問題。 於是才有「轉型正義」,雖然是以「正義」正確的付出為前提,但其實只是在安台灣人的心。
可惜的事,是一旦時間過長,耗費資源過多,也無法治療並消弭被多國殖民統治者統治後留下的後遺症時,就會被以為台灣人需要這樣的政治與領袖,進而導致好不容易擁有自由平等博愛的我們,又只能找人來殖民自己。
如果相信就會值得,我們是否記得沒被殖民前的自己? 如果生而自由,究竟是我們被奪走美麗,還是我們願意拱手將自由給出去,就算集體潛意識訴說著要這樣才能活下去?
終於知道不是保護罩不好,會陷入關懷過多變成控制的泥淖,而是你願不願意不受限的長高,再低著頭微笑,接受現在集體潛意識是這麼不堪的事實,仍勇於做自己?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侏羅紀公園》。
(潛台詞: 當人的意志可以用關懷達到控制、用控制訴說關懷,來達成所有目標包括決定自己的身高時,那就是個體潛意識已經被集體潛意識所入侵的結果、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傾聽變成祈禱的自我設限,而傾聽變成祈禱的動機,居然是因為關懷的拓展已達他人時,進而被集體潛意識所控制的結果。 於是聽見集體潛意識的另一個昇華的聲音:「我們不想超越,我們不要超人。」。)